“双十一”那天,儿子问我要网购东西吗,我说不要。问他妈,也说不要。我们还是习惯在实体店看得清、摸得着的购物方式,没去网购狂欢大餐中抢一份羹。随后的几天里,快递员频频按响门铃,我们一次次签单,帮儿子收下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快递包,从中也被感受到了网购的快感。
以前没有超市,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分别要到附近的煤店、粮店、酱油店、茶叶店去买。提着各色瓶子去拷豆油、酱油和老酒;小心就着一个方形大漏斗,用力捏住张开的米袋,营业员称好米,按下开关,米就哗哗顺着漏斗流淌到米袋里……这种购物方式,如今的年轻人是难以体会的。
除了开门七件事,以前购物总要到南京路上市百一店这样的大商场,因为那里的品种多,而且时新、正宗。在那物品短缺的年代,积攒了一笔钱,去百货公司购物,是盘算已久的大事。当年上海十大百货商店分布在各个区域,除了南京路上的市百一店、市百十店(永安公司)外,市百二至九店分别坐落在卢湾的淮海路、杨浦的平凉路、普陀的长寿路、南市的东门路和中华路、徐汇的衡山路、虹口的四川北路、静安的万航渡路上。其他区域也配置有一定规模的百货商店,比如闵行百货商店、浦东的三钢商店。当年市百一店不仅是上海,也是全国最大的百货商店,有一千多只柜台,三万多种商品,每天要接待十多万南来北往的顾客,节假日每天接待数更是要达二十多万。外地游客到上海,市百一店是必去之处。而我们去外地游玩,百货商店也是必到之处,比如到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买果脯、茯苓饼和山楂条,到南京新街口百货大楼买板鸭,到杭州解放路百货大楼买藕粉。
习惯于在商场由各色柜台间隔的狭小空间里行走选购,习惯于很多商品称之为“统货”,不能自己挑拣,要由营业员随手抓和一手交钱、一手取货的购物方式,上世纪90年代初次到国外,对商场里舒畅的、很少有柜台隔断的购物环境,超级市场随意挑选、先取货后结账的购物方式大开眼界,甚至有点不适应,还会闪过这样的念头:有人把东西偷偷放进口袋怎么办?在加拿大温哥华的街头,有很多比上海烟纸店大不了多少的杂货店,里面各色小商品也是开架的,店主不少是华人。与店主交谈中了解了便利店这样的业态模式。没想到,五六年后,遍布上海街头巷尾的烟纸店也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各色超市和便利店。
那时到国外最烦人的是双休天和各种节假日超市关门大吉,晚上一般也不营业。那次出访德国,白天一点空暇都没有,每个人手中长长的购物单眼看要泡汤。那天,在汉堡开往科隆的高速公路上,翻译兼司机灵机一动,在快到科隆时,将车驶下高速公路,停在小镇超市的停车场。翻译长年居住在德国,对这里的情况很熟悉,告诉我们这个超市傍晚六时半关门,还有不到二十分钟的购物时间。车门一开,我们呼啦啦涌进了超市,快速一扫,这里的物品比我们购物单里列的价格便宜多了,就把货架上的丝袜、洗头膏、沐浴露、护肤霜、巧克力一扫而光。超市收银员开始有点惊讶,而后满面笑容、忙不迭地打账单。后来发现,高速公路下不少加油站设有超市,性价比也高,又可加油,又可“方便”,还可购物。
如今上海的便利店星罗棋布,开门七件事可以就近解决。更多的商品可以去大超市、大卖场选购,不少卖场还有免费班车。街头的各色小店开了又关,业态调整很频繁,但便利店相对稳定,因为生活离不开它。即便电商再疯狂,我们这些人是不会去加入“血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