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从学校毕业后就分配来到了上海,成了一个新上海人。从此,在工作、学习、生活之余,还得忙乎另外一件事——接待来自家乡和其他方向的亲朋好友。亲朋好友一个接一个来,有的要安排吃顿饭,有的陪同出去参观游览一下,有的安排住进附近的宾馆招待所,有的安排住在自己家;如果是到上海看病,除了到医院探望以外,还得帮助托人联系有关专家。时间长了,大家都说我成了接待站站长。
做好接待工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给每一位来上海的亲朋好友留下好印象,时间投入了不说,经济上投入得也不少。有一次,一位朋友带着七八个朋友来上海,到上海后就打个电话:“我们住哪呢?”住哪?肯定是住招待所嘛,见他们没有买单的意思,我就自己把单子买了。幸好,经济的投入目前还在自己可以承受的范围,非常欣慰的是,爱人对于接待也非常理解,谁让我们生活在上海呢?有时因为工作忙,接待不及时不到位,朋友多少有些误会,我就赶紧解释,赶紧补救。
有朋自远方来,我很高兴。但对于有接待恐惧症的朋友,我也非常理解。前不久,一位老家的朋友偕夫人小孩到上海游玩,其夫人联系自己在上海工作多年的一位朋友,始终联系不上,只得自己住进酒店。他们找到我后,委婉地列数其朋友的“小气”:平时总热情地邀请我们来上海玩,我们真的来了,她倒联系不上了!但我认为,人家接待有接待的理由,不接待也有不接待的理由,如果人家出差到外地了,或正在忙等等不便之事,在我的开导下,这位老家的朋友才算原谅了他们那位联系不上的朋友。
要不要接待、怎样接待从外地来上海的亲朋好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上海是新老上海人的脸面,新老上海人也是上海的脸面。我们的热情,给人家的印象就是上海的热情;如果我们冷漠,给人家的印象就是上海的冷漠。作为工作学习生活在上海的一员,我们非常骄傲和自豪。同时,作为享受着上海种种资源的我们,也必须做好一些接待工作,这既是亲情友情对我们的要求,同时也是上海形象对我们的要求。所以有朋自远方来,我是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