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专稿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11月30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固化”与“常青”
艾考
  ◆ 艾考

  也许是政治感受的缘故,不仅德国,东欧很多国家对待红色艺术都采取了“收缩”与“冷藏”的方式,但是空气虽冷,艺术依然火红。

  东欧原很多国家将红色印记从原本的显要悄悄挪至隐秘之地冷藏起来,匈牙利就有一个共产主义雕塑公园。公园在布达佩斯出城的7号公路西侧,看到一面红色砖墙便是公园的大门了。

  西方也曾热炒前苏联“当代艺术”。同样,前苏联当代艺术也是在美苏“文化冷战”的背景下产生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莫斯科郊区的里亚诺佐沃火车站周边,出现了一个“里亚诺佐沃群体”的非官方艺术家聚居区。艺术家们从事抽象形式主义实验,另一部分则受美国波普艺术影响,装置一些日常物品。比如罗金斯基,用收集来的日常生活的杂物,做成艺术品,试图营造压抑的氛围,表达生活的无聊、不自由。比如,他的“红门”就是一扇真实尺寸的木门,漆成极其夺目的鲜红色,而门的把手却是被时光磨蚀了的黯淡斑驳——一如所有苏联平常百姓的公寓房的门把手。

  而此时,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有些人,以外交官等名义,偷偷拜访这些地下艺术家的画室,购买、鼓励他们的作品。经济史家诺顿·道奇(Norton T. Dodge)早在1955年就来到前苏联,收藏12000多件时间跨度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前苏联“当代艺术”品。经他之手,罗金斯基一批作品在1965年得以在美国新泽西州的一个美术馆展出。

  1988年,趁着前苏联动荡之机,苏富比拍卖行干脆到莫斯科,举办了一场“俄国前卫与苏联当代艺术”拍卖会,直接给予苏联“当代艺术”资本和市场的支持,那次拍卖总额达两百多万英镑,在当时的苏联是一个巨额数字。有评论说,苏联“政治波普”在纽约火红的年代,几乎每家纽约画廊都在展卖几位前苏联“当代艺术家”。而业内的评论家的说法更直接:无论出于什么目的,艺术记录的时代被固化了,艺术之树的叶子总是常青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国际新闻
   第A10版:广告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专稿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漫画世界
   第B12版:视觉产生/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艺术依然在天空中放彩
“固化”与“常青”
再看昔日无奈分离 成就今日冷战文化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专稿B03“固化”与“常青” 2013-11-30 2 2013年11月3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