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现大幅压缩
20多个省区市陆续召开两会,从各地公开的政府工作报告和财政预算报告中可以发现,今年“三公”经费预算均有所下降。其中,广东、北京、湖北下降超过10%,山东、江苏、青海等降幅约5%。
过去一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制定了“相当严苛”的公务消费文件规定,可以说是事无巨细。以出国为例,广东、山东等地明文规定,书记省长每年出国仅一次,每次出访限两个国家、不超8天,一国则5天;而备受诟病的公车问题则“一刀切”: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公款接待既不准进高档场所,菜品也有禁令。
这一系列规定出台后,关注公共财政和“三公”消费的学者曾估算,若按规定执行,各地新一年的“三公”经费会有大幅下降。然而,随着各地财政预算报告的出炉,这一乐观的预期面临较大落差。
记者查阅近5年的数据发现,从2010年到2014年,广东“三公”经费预算一直有所下降,其中2012年降幅为13%,与今年的压缩比例相当。多名广东省人大代表在审查预算草案时说,“三公”经费预算是有压缩,“但没有预期的那么大”。
预算纵容浪费
面对记者“严格执行公务消费规定,‘三公’经费预算是否有更大的压缩空间”的提问,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曾志权说,“压缩空间最主要考虑的是适度问题,要确保正常的公务活动运转。这个不是大与小的问题,而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在节约原则下安排支出。”
每每地方晒“三公”决算时,总能看到“节约多少”云云。公众费解的是,因为预算松给多了自然有结余,何来节约?实际支出不需要那么多,为何不直接在预算中砍掉?
长期关注预算公开的专家表示,类似的节约只能说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在打“小算盘”。按公务消费新规,实际支出还会大幅削减,那么预算更需“宜紧不宜松”。“这样相对宽松的预算约束,因为不愁没钱花,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纵容’‘默许’公款乱消费。”
“三公”只是小头
对政府“钱袋子”而言,“三公”经费只是个小头,占同级财政支出总额约10%的行政经费才是大头。以广东为例,2014年省级行政经费预算100.7亿元,“三公”经费只占7.4%。
应制定并公开严格的公务消费预算支出标准。一些地方已开始探索,如去年广州在晒账本的同时,公开了公务车、公务接待和因公出国的人均标准:每辆车每年3.7万元,吃饭每人次100元,出国每人次5万元;浙江温州市则将公务接待餐标限制到每人每餐60元。
中山大学公共预算学副教授牛美丽说,设立公务消费支出标准,便于社会进行量化监督。更重要的是,能够精准地按此编制“三公”经费预算,真正做到按公务实际需要列支,而不是在往年的基础上人为压缩一定比例。
新华社记者 叶前
(据新华社广州1月2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