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袋子”如何晒得更公开透明?让人大代表们充分行使知情权、监督权、决策权?记者在市人代会现场看到,代表们围绕“阳光财政”展开思想交锋。
账本多了,内容可否更细
昨天,记者在浦东二组代表团看到,一场“交锋”正在展开。“这次账本多了两本——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基金预算,‘晒’的东西多了是好事,但账本的内容还是太粗了,即使对于专业人士,也很难看懂。”分组讨论一开始,袁欣代表马上“抛”出对预算的意见。
袁欣认为,政府财政全口径预算审查是进步,有利于市人大代表依法行使监督权等。“但是,账本的内容不够细。”比如,根据预算草案报告显示,2014年市本级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用财政拨款开支的“三公经费”预算合计9.32亿元,比2013年预算数下降11.2%。袁欣仔细研究了报告,发现报告中有“三公经费”总数,却没有体现各部门使用情况,“最好列出明细,比如会议费、招待费、培训费分别是多少。”
数字有了,解读可否跟进
袁欣的话马上引起小组内其他代表的共鸣。同样来自企业的刘樱代表表示,“拿到预算的时间很短,有些数字虽然公开了,但却没有相关部门的解读,让人感觉还是‘一头雾水’。”她举例,在这次财政预算中,社会保障基金首次由亏空变成盈余。“盈余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企业个人多交金了吗,这是否会增加企业负担并转嫁到职工身上?还是统计口径发生变化?过几年是否还会出现亏空现象?”
刘樱一口气提出的一串问题让组里的不少代表深有同感,不少人频频点头表示赞同。“现在两会上有专题审议会审议热点问题,却从来没有财政预算方面的专题审议会,是否可以由财政局负责人和代表面对面,直接解答代表们的疑问,解开数字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还有代表“支招”,不妨引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进专业咨询公司等评估,借助专家力量帮政府看紧“钱袋子”。有代表认为,要继续深化推进全口径预算,比如政府投资、机动车额度拍卖所得等能否也纳入预算管理。
先简后繁,逐步扩大审查范围
对于代表们提出的意见建议,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主任张耀伦表示,新增加的两本账目前比较简单,将经历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过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时间与人大审计的时间有差异,按常规,这本账要经过会计事务所审定,最后的经营报表一般是在隔年6月份出来,而现在1月份就要拿出来审议,这对具体部门来说存在技术上的难度。社保基金预算也有这方面问题,比如对困难群众的补助、离退休金的调整,都会出台一些政策措施,时间上通常比开人代会晚,“这两本账还需进一步完善,在技术上建立一套比较规范的办法。”
据透露,市人大将按照“先简后繁、逐步完善”的原则,要求全口径预算报告先纳入、后完善,逐步扩大审查范围,力争到2017年形成比较完整、系统的预算管理体系。
本报记者 宋宁华
|相|关|链|接|
有步骤推进财政公开
昨天,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殷一璀在参加电台上海两会特别节目——“市民与社会”时表示,本次市人代会在往年提交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的基础上,新增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实现全口径预算向代表大会报告,晒出了“四本账”,但这还远远不够,还有很多细节要进一步规范。将来要按照“先简后繁、逐步完善”原则,有步骤逐步推进政府财政公开,让“账本”越来越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