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赚有亏
今年4月,北京三联韬奋书店24小时书店开店营业,其后许多大中城市有实力的书店纷纷效仿,全国各地一时掀起了“24小时书店”热潮。
政府支持、书店发力、总理鼓励,使得24小时书店红火起来,大多24小时书店都在这一波风潮下取得了不俗业绩。以三联韬奋书店为例,从4月8日开始营业至7月24日,零售额比去年同期上涨了66.67%。即便不考虑夜间销售,涨幅也为54%。24小时营业不仅仅增加了夜班营业的收入,日间销售也有非常明显的增长。
由于夜间读者相对较少,也有一部分书店已面临亏损的困境。今年5月,杭州“悦览树”书屋开始24小时营业,曾创下10分钟卖出1000元书的战绩,但之后的一个月,营业情况并不是特别好,后半夜的营业额甚至还不够付水电费。郑州“书是生活书店”5月23日开始试运行周末24小时不打烊,但当晚书店门庭冷清。店主虽并不愿因此放弃,但究竟能走多远,心里实在没谱。
亟待升级
研讨会还就24小时书店如何更好地提升服务吸引读者,如何进一步创新经营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热烈讨论。
三联书店副总经理张作珍认为,升级服务、提升读者阅读体验是24小时书店的生存之道。读者到书店来,不仅是买书,更是为了体验一种文化生活方式。24小时书店要做的,就是给读者提供舒适自在的环境、亲切贴心的服务,创建优质的思考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充分享受逛书店和看书的乐趣。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忠义认为,24小时书店不仅是时间的延长,更重要的是一种经营理念的改变。24小时书店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让读者进得来,二是读者进来以后能留得住,三是留住以后读者愿意消费。三联韬奋书店总经理翟德芳说,24小时书店其实就是个壳,它可以有不同模式,比如可以+图书室、+咖啡厅、+文化中心、+创意中心、+俱乐部,但其主角还是书。要有精准定位,如果没有“大金主”撑腰,还是要考虑盈利,至少不赔。要实现这一点,经营得法是一方面,也要靠大环境的改变,比如学术图书定价再贵一些。
11家书店发表《共同宣言》表示,要坚持把社会效益和读者利益放在首位,千方百计满足读者的需要,精打细算搞好经营管理。同时希望各级政府对24小时书店和各类实体书店继续予以政策扶持和持续的资金支持,也希望社会各方给予关注和支持。
驻京记者 于明山(本报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