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发现自制单刃刀
丁敏菊不仅使金属原件被证明是凶器,那些经过打磨和改变了的金属凶器,也在其X射线荧光光谱精确的数据下原形毕露。2010年8月8日中午,安徽来沪人员小陶在九亭镇沪亭南路斜泾河北岸捕鱼时,发现水沟内漂浮着一男一女两具尸体,吓得他赶紧回到住处,惊恐万状地告诉了房东老张,老张带着他来到河边查看,果然见到两具已经腐烂的尸体,遂立即报警。经法医尸检后确定为凶杀。细心的法医发现男性尸体的头颅有18处刺伤,头部后枕部和左前侧发现两个折断的嵌在颅骨上的金属单刃刀刀尖残段,初步判定是案犯使用的凶器断裂后留在死者的颅部;女性尸体头部也有多处刺伤。两具尸体均系失血性休克,死亡时间为三至五天。
专案组首先围绕查找尸源展开侦查,对近期本市失踪人员库进行查询后发现,男性失踪人员叫沈庆军,48岁,江苏泗洪人;女性失踪人员叫张映秀,38岁,安徽六安人。两人关系密切。经过缜密侦查,侦查员发现胡茂潮、胡立涛具有重大作案嫌疑,分别将他俩抓获。侦查员连夜对其暂住地进行搜查,在床头柜内发现被害人的一部银白色诺基亚手机,柜子底下发现一把自制的单刃刀,床上凉席下也发现一把单刃刀。这两把刀的刀尖都没有断裂,是否属于被害人颅部提取到的两片金属,一时无法确定,做DNA痕迹检验没有条件,因为单刃刀已被处理过,还涂上了油漆。
丁敏菊深夜接到检验的电话,意识到单刃刀是唯一的重要证据,自己选用的测试精度的方法是本案技术鉴定的关键。
来到办公室,丁敏菊用X射线荧光光谱金属定量分析方法进行微量元素的鉴定。送来的样品很小,且硬度大,处理难度也大。她先将刀具上的油漆轻轻除掉,然后小心翼翼地将两把刀具各自锯下一段。办案组焦急地等待着她的鉴定结果,但丁敏菊不着急,她仔细比对,不知不觉到了深夜。
整整24小时分析检验后,她在鉴定书上写道:一把钨钢刀,另一把不锈钢刀,可以认定其金属微量元素数据与死者颅内的两块残片完全一致。这为起诉提供了铁证。
两名犯罪嫌疑人在证据面前老实地交代了犯罪的经过。先是两人电话商议,预谋使用单刃刀去九亭镇实施抢劫。8月4日傍晚,两人坐黑摩的来到九亭镇商业街吃饭,酒足饭饱后,9点许,两人摇摇晃晃地来到河边的树林里寻找目标。发现林中有一男一女正在耳鬓厮磨,他俩感到机会来了。胡茂潮先对女子连捅数刀,然后两人又一起将男子杀害,并将被害人的皮包和手机以及助动车劫走,最后来到河中将身上及衣服上的血迹清洗干净,逃之夭夭。为了掩盖证据和继续使用刀具,他俩将两把单刃刀重新打磨了一下,并涂上了油漆,但在火眼金睛下还是原形毕露。
因为侦破重大案件中屡有斩获,丁敏菊被提为理化室主任,她带领团队成员不断地提高检验技术,又日夜奔波于各地的现场。为了提高各种物证鉴定精准度,丁敏菊不断选择新的课题进行攻关,对各种材料进行深入研究,凭着扎实的功底,大胆假设、细心求证,找出其特点和规律,总结出有效的鉴定方法,用材料和数据说话,用物证固定犯罪,以精准的科学鉴定,为破案实践提供侦破方向和铁定物证。比如,油漆鉴定,它已成为交通事故鉴定的主要物证。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丁敏菊就参加了《痕迹量油漆检验方法的研究》,使该课题在实践中不断推广运用,她的研究成果被评为199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后,她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油漆物证的检验方法,红外吸收光谱法》的草案稿提交全国刑事技术标准化委员会理化分会,经多次审核修改,于2009年5月1日正式通过实施。该行业标准获上海市公安局技术应用绩效一等奖。
该标准自实施起,全国司法和公安系统理化专业都已推广运用此方法进行检验,并运用于“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课题的油漆数据库的建设中,上海已采用该标准方法运用于本市及周边地区省市的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并已对交通事故检验达数百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