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图书馆馆长、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吴建中在主旨报告中提到,国际研究表明,大学图书馆正从收藏为中心向数字化与合作交流为中心转型,师生通过图书馆开始研究的比例越来越低,反而更信赖搜索引擎等外部检索工具。他认为,未来的图书馆仍是大学心脏,但激活大学动力不再是图书,而是包涵图书、数据、图表等在内的知识和激活知识交流的创造型空间。
目前中国大学在空间再造上的革新做得不错,但在数字化转型却相当初级,大学图书馆对于教学的嵌入推进顺利,但对于科研的嵌入却举步维艰。吴馆长例举一项针对美国100家图书馆的调研数据,目前美国已有20%大学图书馆开展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预计这一数据将在近两年达到40%,“而国内没有人做到。以往大学系科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课件、报告、ppt、图像等科研数据自己保存或销毁,实际上这些数据也具有价值,可以交给大学图书馆进行管理。”
此外,吴建中还提出,未来进入web3.0时代,语义网与关联数据的技术革新将为图书关带来机遇,这意味着数据结构的定义和格式化将对信息查全、查准带来精确度革命性改变。
本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