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参与科幻创作
基普·索恩是著名的黑洞物理学家,他受邀担任了《星际穿越》的科学顾问,而《星际穿越中的科学》则是他专门为该电影撰写的科普书,帮助观众理解片中的天文物理概念,包括黑洞、虫洞、星际旅行等。左文文是《星际穿越中的科学》中文版翻译者之一。她说,科学家与导演合作,可以让艺术作品变得更严谨。某些科学知识在电影中有“失真的呈现”,其实是出于戏剧效果和观众理解的考量。《星际穿越中的科学》就将还原这些“戏剧效果”。
实际上,科幻电影中的许多想象后来还被科学家变成了现实,比如,手机、平板电脑的设想最早亮相于《星际迷航》。
中国太空题材热迟了30年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幻作品题材也在变化。卞毓麟介绍说,19世纪的科幻作品以描述威力巨大的机器为主,20世纪最初10年的科幻作家最爱畅想未来生活,原子时代、飞碟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主要科幻题材,到了90年代末,科幻作家表达了对持续能源的忧虑。
“科幻作品的题材与科技发展密不可分。”左文文说,上世纪70年代到上世纪90年代,美国大搞登月计划,还发射了许多卫星,也由此掀起了科幻作品中的太空题材热潮。“到了21世纪,美国类似题材的作品少了,更多的是对科技的反思。中国的太空题材科幻热比美国迟了近30年,因为这些年正是中国航天发展的蓬勃期。或许再过5年、10年后,中国也会有更多对科技反思的内容。”
不过,有一个科幻作品的经典题材是世界各国共通的——寻找地外文明。卞毓麟透露,我国正在贵州省建设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建成后它将加入国际知名的SETI项目,和国外的望远镜“结伴”寻找地球以外的智慧生命。
明年将成为中国科幻元年
第189期新民科学咖啡馆首度携手华东地区最大的科幻爱好者团体“科幻苹果核”。“科幻苹果核”沙龙主持人、资深科幻迷龚理预测,明年将上映《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复仇者联盟2:奥创世纪》可能与《星球大战7》竞争最高票房;此外,经典科幻电影系列《终结者》和《侏罗纪公园》也将迎来各自的续作。“对于中国的科幻迷来说,明年初上映的《木星上行》也许是最值得期待的科幻电影。对于喜欢传统严肃太空题材的观众,明年还有一部不可错过的《火星人》。”
据了解,明年将有十多部国产科幻片投拍并上映,可谓开启“中国科幻元年”。卞毓麟对此很是兴奋。 本报记者 马丹 董纯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