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属病重 陈教授无奈求助
12月21日7时,一辆满载的校车准时出发,直奔虹桥路献血中心。车上载着的,是49位“满腔热血”的师生,刚刚参加完前一日的四六级考试,顾不上休整,就等着赶往市区去献血。
终点等着的,是正与病魔抗争的一位教师妻子。陈舜胜,食品学院教授,他不仅是学界公认的水产品加工专业权威,更因为为人儒雅谦和、谨慎勤恳,是师生心中的“好好老师”。
三年前,陈老师的妻子赵刘芭被检测出肝部有小肿块,一直在接受治疗。今年初,她病情恶化,先后两次接受了肝切除手术。12月13日,她病情加剧,肺部感染;15日,转入重症监护室,由于肝功能受损引起造血系统变化,出现了供血差等问题。由于医院内血小板不足,募集血小板对供血者身体要求很高,一般人难以通过。命悬一线之际,到哪里去寻找大量志愿者参与血液筛选测试呢?万般无奈,陈老师向学校求救。
争施援手 众师生迅速行动
20日15时,食品学院党委书记陈江华发出了第一条求助微信,经学校微信群扩散,师生朋友圈转发,当晚就有20余名师生报名。第二天一大早,更多学生早早排队等候,想要挤上前往市区的献血大巴,最终满满当当坐了49位热心师生。经过两轮筛选以后,只有3位同学符合献血要求,其中一位是已经工作的海大毕业生丁慧童。21日一早,他直奔献血中心。
20日晚,丁慧童在微信朋友圈得知消息后,深感惋惜:“作为校友,我永远不会忘了母校老师们的教诲和恩泽。况且我曾服役2年、参加过6次献血,体质过硬。举手之劳就可能救人一命啊,何乐不为。”
成功献血者中,唯一的女同学是来自2011级食品学院的刘晓玉。她在血小板已充足的情况下坚持捐献,以备不时之需。“她是一个很瘦弱的女孩子,当时我们都劝她不要献了,但她一直在坚持。”全程参与秩序引导的食品学院辅导员赵明对她连连称赞。
陈教授安于清贫,如今为爱人治病已花去80余万元,积蓄所剩无几。一些看到消息的老教师暗中纷纷解囊表达心意。同时,食品学院已安排老师为陈教授代课,并将安排人轮流守夜。
本报记者 马亚宁 通讯员 胡崇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