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应该讲是伴随我40余年的书法学习过程,在我不算多的藏书里,诗词类占据一定的数量,什么《刘禹锡集》《词综》《两当轩集》均囊括其中,每次整理书橱时常予拂拭,其中承载着太多学习的甘苦得失。例如,为了早日读到当时脱销的刘逸生《唐诗小札》,我试着信中夹钱到广东人民出版社“求援”才如愿以偿,此类如饥似渴的经历,不一而足。
十余岁读诗学书,慢慢感觉书法与诗歌无法脱解之缘,品诗、赏字,享受双重美感,感知诗歌的韵律与书法线条、均衡、对称、和谐、节奏的美学体悟景状、物态、内蕴等相谐的境界,品味它们各自独立又融合贯通的意境。
随着学习的深入,越来越佩服那些诗书结合、将自己的诗篇用书法的形式记载下来,诗家更兼书家,宋四家黄庭坚《松风阁诗》、米芾《蜀素帖》、蔡襄的《自书诗》、苏轼的《黄州寒食诗》等不胜枚举。习字兼学诗,不亦乐乎?经常参观各种主题的书法展览,感觉几乎千篇一律都是抄写唐诗宋词,一些人耳熟能详的名篇更成了书法家们的不二选择,被“活生生”写成了陈词滥调。长此以往,难道就这样支撑我们书法家们的文化内蕴吗?至于抄错内容的情况比比皆是,常见知名的书法家抄写的对联作品往往不辨上下联,简直拖累了人们对书法家最起码尊重的底线。因此,原创诗词的书法创作是当今书法家的缺失见怪不怪了。说到底,玩书法的文化底蕴,今不如昔是重要因素。诗词知识的普及是当今书法家亟需补上的课目。
诗词创作的学习过程,有幸遇到了几位诗词专家和同好的指导批评,尤其是加入了上海诗词学会和参加了一些诗社的活动后动力加压力,甘愿放弃固定的书法家教收入,而积极参加诗社的每次活动。并且,把自作诗词运用到书法创作的尝试中小有成果:去年入选了上海市诗词学会和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中国梦·杨浦情”原创诗词书画作品展》;今年初一首关于保护环境的诗词书法作品,入选了上海市中华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等单位组织的《“绿色生活,美丽上海”2014年上海中华环保世纪行公益书法作品展》;下半年“咏苏东坡”自作诗的草书作品投稿,入选《“梦韵东方”第五届上海市民书法展》。诗词作品的音韵优美、节奏动人,配合书法的笔墨线条,更容易感染心绪、激发热情,丰富想象,使书法作品看起来更动人。当然,我的诗词作品还需要不断地积累创作和打磨修改。好在征求意见有许多新的途径和方式,如经常“发表”在微信里,引来师友们的真诚批评和鼓励,也引来更多朋友们的点赞和关注。
诗书结合创作的乐趣,同样贯穿于我的书法教学,强调诗词学习是书法创作的重要元素,千万不要当“抄书匠”。当然,这和由浅入深的书法学习一样,同样有逐步从读诗,赏诗,作诗的艰难过程。开始写诗时,免不了学许多诗词大家的句法,逐步寻找自己的语言风格。和书法学习一样,没有长年的读帖、扎实的临帖功夫,就不会有好作品。
学习诗词创作,增厚了我的文学底蕴,加浓了书法作品的书卷气。我将乐此不疲地把诗书结合创作进行到底。
十日谈
学诗者说
明日请看《指点文字听“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