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鲥鱼的文学作品或趣闻轶事,看过的人不少,有些人说起来可能头头是道:苏东坡描写鲥鱼的诗“芽姜紫醋炙鲥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南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让人产生无限想象,以至于口水连连;张爱玲说过,人生有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没写完。其实,张爱玲这里说的恨,更多的是爱,是一种大都市小资女人的“发嗲”,因为人人都知道,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当然,关于长江鲥鱼,民间还有个流传得更广泛更久远的故事,就是婆婆用如何做鲥鱼考三个媳妇的故事:大媳,去鳞做鱼;二媳,连鳞同蒸;三媳最聪明,去鳞将其用纱布包好,挂在锅盖下,蒸鱼时,布包里鳞油滴滴入鱼,味美且吃来方便。
然而,现在的80后、90后、00后,吃过鲥鱼的不在少数,但吃过长江鲥鱼的,恐怕基本没有了,因为长江鲥鱼早就绝迹了。据资料统计,1974年,长江鲥鱼年产量曾达157.5万公斤,80年代后逐年下降,1986年降至1.2万公斤,1996年,有关部门在鲥鱼栖息的峡江试捕一个月,毫无所获,在鄱阳湖口进行幼鲥鱼监测,也难觅芳踪;1996年开始在鄱阳湖历时三年的捕捞仍然是一无所获。江苏、安徽江段也已多年未发现鲥鱼。2014年7月16日的《扬州晚报》更直接以《瓜洲渔民50年见证鲥鱼灭绝》为题,探索了鲥鱼绝迹的原因。
最近,因工作原因,认识了上海滩上有“鲥鱼大王”之称的徐福林先生。徐先生是上海浙江水产商会的副会长, 40%以上鲥鱼是通过他的福林水产行流向上海市场的。对于鲥鱼,他如数家珍,侃侃而谈。
徐先生对长江鲥鱼的了解,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时,徐先生在长江的货轮上工作,长江上捕鱼的渔民缺少船用柴油,常常会用捕到的长江鲥鱼换柴油,于是,徐先生他们免费饱餐美味长江鲥鱼,而渔民则免费获得了有钱也难以买到的柴油。类似损害国家、集体利益的“双赢”行为,在当时很流行。
要知道,吃长江鲥鱼,就是在当时也是件非常奢侈的事情,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所载《专职厨师程汝明谈江青》一文,从1961年到1976年,连头搭尾,程汝明为江青做了16年的专职厨师,其间为江青做她喜欢吃的烤鲥鱼。程说,那时的鲥鱼就要一千多元一斤啊!这个价格,估计是程汝明记忆有误,绝对没有那么贵,根据江苏扬中市档案馆的资料,上世纪70年代扬中市鲥鱼的价格在近一元钱一斤,对现在的人来说,一元钱微不足道,不小心掉地上也懒得弯腰去捡,然而,在很多日用品以分、角计价的年代,一元钱可不是一个小数,加上鲥鱼保鲜不易,销售大都以就近为主,而当地的消费水平比较低,买鲥鱼,绝对是件很奢侈的事情。
柴油换鲥鱼的经历,给徐先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致他下海经商做水产生意后,就想到了鲥鱼。然而,“此情可待成追忆”,长江鲥鱼的美味只留在深深的记忆中不可再得,同为鲥鱼的缅甸产品进入他的视线。
现在国内市场上的鲥鱼,绝大多数是进口的,国内还没有形成商业化的规模养殖,即使少量养殖成功了,品质也差强人意。进口的鲥鱼中,主要来自缅甸,也有孟加拉、巴基斯坦、印度,少数有美国的。就品质而言,从产地区分,缅甸的最好,孟加拉的次之,巴基斯坦、印度的更次,这是因为缅甸水利资源丰富,水利资源占东盟国家水利资源总量的40%,伊洛瓦底江、钦敦江、萨尔温江、锡唐江四大水系纵贯南北,进入海湾,水利生态系统类似长江和东海;从大小分,越大的鲥鱼品质越好,味道也越肥美。
由于大量的进口,压低了鲥鱼的市场价格,同时,2012年底中央颁布了关于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有关抑制公款消费、反对铺张浪费的“组合拳”也接连发力,多重因素共同作用,鲥鱼价格一路走低。国内的经销商联合国外的捕捞公司和加工商,开发出方便烹饪的满足国人各种口味的半成品,而且价格低廉,以致“旧时王谢盘中鱼”进入寻常百姓家,于是,长江鲥鱼的鲜美,不再是年长者遥远的记忆。
鲥鱼,承载着厚重的历史;鲥鱼,记录了自然生态的退化;鲥鱼,透视出人类的贪婪。随着长江生态的改善,随着鲥鱼养殖技术的进步,随着政府长江放养鲥鱼苗力度的加大,真正的长江鲥鱼也终将成群结队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