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当代中国摄影家的1张照片也能卖到100万美元》。近日,这篇文章在朋友圈中非常火爆。伴随着第二届上海艺术影像展(Photo Shanghai)于9月11日至13日再次强势回归上海展览中心,以及佳士得拍卖行于9月7日至18日在上海艺术空间荣幸展出15位20世纪国际摄影大师的佳作,当代影像艺术再次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而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何时才能跻身于世界一流的行业呢?
提起影像收藏,许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老照片。然而除了老照片之外,影像收藏市场还有纪实性摄影和当代影像两大门类。而我们这里提到的当代影像,其重要特征就是以摄影为载体进行再创作。在业内人士看来,影像艺术创作既不能忽视操作的技术性,又不能忽视审美的艺术性。熟练的技术是创作影像艺术的前提保障,思想和审美则是影像艺术存在的灵魂,这些都让当代影像在当今社会中,有了更加广泛的市场基础。特别是手机拍照也逐渐开始成为创作工具的时候,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当代影像”已经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
在艺术领域,许多国内的艺术家早已关注影像艺术,但是对于内地的藏家来说,关注当代影像,还是在2011年11月8日,著名摄影家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拍摄于1999年的《莱茵河Ⅱ》,以433.85万美元的价格成交。这件尺寸达到了长度为385.5厘米、宽度为207厘米、厚度为6.2厘米的作品,远远超出了一般照片的范畴。同时,古尔斯基花了几个月的制作时间,包括后期电脑不断修改,将原先照片中的一些人去除,使照片更加符合其创作的初衷。延续了他大画幅的鲜明个性,有着古典风景画般的华丽风格和庄严气势。因而,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客体,进行主观提炼,最终浓缩成了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从当代艺术出发,还是从影像本身出发,这无疑是困扰着许多中国影像艺术探索者的问题。在业内人士看来,对于当代艺术,观念更重要,而对于影像本身,更加关注空间感、平面感、画面感构成关系。影像艺术家洪磊曾经说过,“影像对我们生活的压力。实际上是它规定我们的生活,它左右我们的审美。”
如今,当国内藏家还在以几近疯狂的价格抢购那些大多是西方藏家在几十年前低价买进的中国绘画作品时,西方的收藏家们已经开始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来寻找当代影像的“洼地”。在市场人士看来,中国影像艺术品收藏的出现较西方晚了三十年,受西方摄影文化价值判断和藏家喜好的影响较大。但是中国本土的艺术家,特别是一些画家,如何曦等,已经通过自己对于影像的了解来寻找具有本土化的当代影像作品,不拘一格,别有意趣。
我们期待着通过一系列的专业展会,能够构建出基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视觉审美和中国藏家价值取向的当代影像艺术品的评判体系和收藏文化,让人们更加关注本土化的影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