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时期总有些手艺人的身影在脑海记忆里挥之不去。他们整天肩挑糖担,吹着竹箫,颤悠颤悠,一年四季走村串宅,村民们都习惯地称呼为:换糖客。
在上世纪60-70年代,物资匮乏,是无法想象的,就是想买几粒硬糖也是一种奢侈,都要走许多路到大队代销店,才能如愿以偿。不像现在进超市,花色品种齐全,有奶油糖、巧克力、软的、酸的、果仁糖等应有尽有。回想起这些换糖客大多系江苏兴化人,出门以船为家,靠回收废旧物品为生,既无选择也无目的地,见到村庄户数多,人口稠密,就停船上岸。晚上,闲暇时用开水将麦芽、料糖和面粉揉在一起,加工时反复搅拌调匀,而后压成约1.5厘米厚,直径面盆般大小糖盘,撒上面粉稍许以防黏住,冷却变硬后放置木框做的玻璃罩内。
翌日,换糖客挑着糖担,踏进村口,边吹着一尺有余的竹箫,边操着浓浓的苏北口音吆喝着“换——糖——吃——喽”。这声音似乎有磁性一般,一下子吸引了村里的孩子们。此时有人用旧的衣裤来换糖,只见他将竹箫往头颈衣领里一插,双手掂了掂分量,就不慌不忙地一手取出小铁锤,一手用斩刀(像断柄小菜刀状)扫描糖盘,随着“笃”一声响,一条手指粗的奶黄色糖块便敲了下来。这糖刚放在嘴里很脆,一咬就断,嘴里含得时间长了便粘住牙齿,如用手指掐一下则能拉出长长发亮的糖丝。围观的孩子们,睁大眼睛,耷着脑袋,嘴里的涎水都“咯嘟、咯嘟”往下咽,一副馋相的窘样。
暑假时,正逢上海瑞金医院的医务人员下乡支农服务结束,临走时住在生产队仓库临时宿舍里,留下很多病历卡和各种纸张,待他们一离开,我就悄然进去,把这些纸张用草绳捆扎好拿回家,藏在自己客堂间的门背后,一路上虽汗流满面,心里却乐滋滋的,有种说不出的成就感。第二天,很远就听到换糖的吹箫和吆喝声,我早已匆匆等在屋檐下,换糖客一到,看到一大捆沉甸甸的纸张,他的脸上也充满着喜悦,放进筐后转身用手在糖盘上比划一番,一锤敲下去,斩出了一巴掌大的糖块,我见状后叫他再斩成若干小块,分给平时一起割草、一起捉迷藏的伙伴们,个个吃得津津有味,满嘴白粉,都夸我是个够朋友讲义气的人。
说起换糖客,提起换糖船,小时候或许人人都能聆听过一段训话:“你从小是换糖船上领来的,如果不听大人话,惹事生非,明天把你送回去。”起先听到此话,对换糖客都很敬畏,吓势势,待长大了,才发现原来是大人常挂在嘴边,目的是教训那些调皮捣蛋小孩的一种方法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