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现代化初见成果
参阅部队人数:1.1018万人
受阅方(梯)队数量:35个
受阅技术装备:火炮144门,坦克99辆
受阅飞机数量:155架
1959年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个“逢十大阅”,中央军委希望能集中展现过去10年军队正规化建设的成果,并向受邀观礼的赫鲁晓夫等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展示力量。出于这一考虑,所有徒步方队的横排面宽度由往年的20人增加到24人,受阅部队总人数因此较1958年增加 1/3;空中梯队的规模亦由前一年的93架一举增加到155架。
从1950到1959年,解放军大体以引进苏制装备和战略学说为中心,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国防体系。同时依托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从仿制开始实现大部分武器的国产化。1953年,海军与苏方签署关于舰艇转让和技术援助的“六四”协定除购得4艘驱逐舰和14艘潜艇外,还获准以苏制配件在国内组装4艘护卫舰和9艘潜艇。1959年签署的“二四”协定则确认将向中方转让飞航式反舰导弹、潜射弹道导弹以及新型潜艇的成品和技术,使中国初步建立起以“空(中)、潜(艇)、快(艇)”为基干的近岸防卫力量。空军方面,在购自苏联的米格-15实现了一线战斗机的喷气式化之后,1956年沈阳飞机公司开始以许可证方式生产米格-17式战斗机,称为歼-5。国庆阅兵前夕,以米格-19为蓝本仿制的超音速战斗机歼-6实现首飞,该型机的生产时间最终超过了25年,总产量高达3000架。陆军武器方面,除以T-34和IS系列坦克全面取代旧式日制战车,并仿制出54式122毫米和152毫米榴弹炮外,一项重大成就在于全面普及了包含有半自动步枪、自动步枪和班用机枪的56式枪族。三年后的中印边境冲突中,已经实现了轻武器标准化的中国军队面对仍在使用“万国造”的印度军队,表现极为优异,正规化、现代化的成果可见一斑。
阅兵之前两年,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决定将武装力量总人数由抗美援朝结束后的383万大幅削减到250万。减少兵员暗示了进一步提升机械化程度的趋势,这在初次亮相的32辆59式主战坦克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这种以苏制T-54A为蓝本的国产中型坦克是解放军第一款设计于“二战”之后的装甲车辆,它的问世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坦克的历史。59式的量产最终持续了27年,总产量超过9500辆,出口到15个国家。以苏制M46加农炮为蓝本的59式130毫米加农炮也在此次阅兵中曝光,逐步成为标准师属火力配置。
1960年9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本着厉行节约、勤俭建国的方针,决定改革每年一次的国庆典礼制度,实行“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逢大庆举行阅兵”的新方针。此后由于政治动荡,国庆阅兵中断达20余年之久,1959年阅兵因此也成为一系列纪录的绝唱:这是58式军服唯一一次在国庆阅兵中亮相,是迄今为止出动飞机数量最多、游行规模最大的阅兵,是天安门广场扩建后第一次大规模群众活动,也是毛泽东亲自出席的最后一次阅兵。
1984:重新面对世界
参阅部队人数:1.037万人
受阅方(梯)队数量:46个
受阅技术装备:火炮126门,导弹189枚,坦克和装甲车205辆
受阅飞机数量:117架
1959年之后愈演愈烈的政治动荡,不仅中断了国庆阅兵这一例行仪式,也使中国的整个国防建设出现了严重的停滞和倒退。由于深信“人民战争万岁”,认定为数众多的民兵搭配简单的步兵武器和飞机即可打赢现代化战争,解放军的正规化势头遭受了横逆,一度连军衔制都被取消。另一方面,中苏交恶使得中国失去了获得新武器和国防科技的稳定来源,尽管在“两弹一星”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常规武力臃肿衰弱的状况已令人触目惊心。改革开放之初,国际舆论判定中国军队的现代化水平相当于50年代后期的欧美强国,“失去”了整整20年。
刚刚复出的邓小平决意以一次阅兵作为国防系统拨乱反正的起点。1981年3月10日,他在中央军委会议上指出:“不能说检阅式、分列式是形式主义,它对部队作风培养有实际意义。”“通过阅兵式把军队摆一摆给大家看,可以密切军民关系,对加强军队训练也有作用。”同年9月19日,他在张家口检阅了参加华北大演习的陆、空军部队。当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在1984年国庆35周年之际举行阅兵式,并于1983年12月成立了总指挥部。在若干细节上做出了调整:不再由最高级军事主官出任阅兵司令员,而是由中央军委主席直接担当阅兵首长;首长与部队之间的问候语也由过去的一系列口号精简为问答体:“同志们好!”“首长好!”“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为配合军衔制恢复,受阅官兵还提前换发了85式军服。
参加1984年大阅兵的技术装备,大致反映了中国军队在20余年的外援断绝和动荡期内,内部挖潜所取得的成果。海军展示了HY-2A和YJ-8两型反舰导弹,前者是1960年定型的苏联“冥河”式反舰导弹的衍生版本;后者则更多借鉴了欧美主流设计,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4个空中梯队囊括了轰-6(27架)、歼教一5(8架)、强-5(32架)、歼-7(35架)等空军现役主力机型,已完全实现了国产化并向第三世界国家出口。中国航空企业也开始与欧美厂家展开合作,获取新型电子设备和武器来升级原有的机型。邓小平以一种独特的方式阐明了他对这类合作的态度——乘坐国产红旗C770TJ型敞篷轿车参加检阅式。
在国内外引发最广泛关注的莫过于首次亮相的DF-3中程弹道导弹、DF-4远程弹道导弹、DF-5洲际弹道导弹以及JL-1潜射弹道导弹,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的海陆一体二次核打击平台。尽管在数量和性能上尚不及美苏两国的同类装备,但核威慑力量仅凭其存在便足以遏制潜在的入侵,维护国家安全。1982年10月12日,JL-1首次水下试射成功;1987年,搭载该型导弹的092型核潜艇正式交付海军,标志着中国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海基核力量。
1982年爆发的英国和阿根廷福克兰群岛(阿称“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使中国军人第一次见到了高科技局部战争的进行模式。相比之下,中越边境传统的步兵作战已趋于过时。但欧美先进军事装备的高昂价格令囊中羞涩的中国军队大感苦恼。经过深思熟虑之后,1984年11月1日,邓小平决定将解放军总规模由当时的400万人削减到300万人,以精兵简政换取进一步现代化所需的空间。他提出的“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的目标,则将一往无前地贯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