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1: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11月24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日本遗孤的回忆与见证(中)
罗屿
■ 中岛幼八每每忆起往事,总忍不住落泪。他感念中国养父母将他视如亲生,他用流利的汉语说:“谢谢,中国!”
  ◆ 罗屿

  1955年,中岛小学毕业,他也遭遇了人生中第二次关于“去”与“留”的抉择。一天,养父压低声音和养母说:“日本来信了。”

  那时,中岛的第一任陈家养父已因病去世,此时是第二任李家养父,中岛的名字也从“陈庆和”变作“李成林”,但养母却始终执拗地唤他小名“来福”,或是“福儿”。

  李父所说的“日本来信”是指,一年前,中岛生母将写有“在中国松江省宁安县沙兰镇有我的儿子,抱给陈家,请给予调查”的字条想办法递到了战后首次到日本访问的中国红十字会代表团。而后,区政府就接到了上级指示去了解中岛幼八的近况,并找到李父。

  第二天,养母带中岛到区政府报到,一想到自己可能要被送回“那可怕的日本”,中岛的腿一直哆嗦。

  工作人员向中岛表示,回日本的途径已经开放,如果愿意回去,中国政府负责顺利送他回国。此前,也就是1951年,对在华日侨的全国性普查全面展开,由此开辟了战后留在中国的日本侨民被送回国的途径。

  当时,中岛给出的答复是:绝不回日本。“如果把我拉上火车,也要跳车跑回来。”

  养母听后,一言没发,只是从旁搂住他的头,一滴眼泪落在中岛头上。

  次年,中岛收到生母写给养父母的来信,信中对其施予中岛的养育之恩表达了感谢。中岛也从信中第一次知道了自己的日本名字。此后,生母还寄了邮包过来,里面有夹克、牛仔裤、尼龙袜。养母让中岛给生母写封感谢信,“照片也要装上”。中岛说,“哪有照片?”“你那毕业证上不有一张小照片吗?揭下来邮过去。”养母嘱咐。

  “养母对我的出身历来不隐瞒。一般来讲,在华日本遗孤的养亲唯恐抚养的儿女大了后舍弃自己逃回日本,多半隐瞒孩子的身份。我的养母则不然,她甚至到处抖搂我的来历,甚至引以为傲。”但中岛也说,自己一旦真的走了,养母又哪里舍得?

  “能为中日友好做出努力,那该多么值得高兴”

  少年时代的中岛拒绝回到日本,一部分原因来自他对这个国家的认知。虽然中国政府强调,要将日本侵略者和日本人民区分对待,日本百姓同样也是法西斯牺牲品。但作为日本人,中岛这些战争遗孤,某种程度,仍会精神敏感。毕竟,在他们从小接触的课本、电影、图书里,都是类似杨靖宇、赵一曼这样的抗日英雄,而英雄反衬的,则是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卑劣与野蛮。日本这个国家,让中岛觉得恐怖。对于回日本这件事儿,他有种天然的抵触。

  转变,发生在中岛遇到影响他一生的恩师——太平沟林场子弟学校教师梁志杰后。

  中岛之所以能够与梁老师相识,缘于养母为了他的前途,狠心将他送离。

  在沙兰读完小学,中岛没有考上初中,养母担心他不升学,一辈子要干庄稼活儿。“一颗汗珠掉下来摔八瓣儿,到头来收成是好是坏,谁也没保证。当妈的心疼你这小身板能挺得了吗?”养母当年的话,至今如在中岛耳畔。

  于是,她带着中岛投奔他的中国姐姐,由于姐夫在当地林业局工作,养母想,中岛若能落户这里,总会有个好前程。当时,林业系统被乡下人称为“林大头”,是指在那里的日子比乡下好过很多,吃的是大米白面之类的细粮,职工领的工资不少,而且月月有收入。但此时中岛不过14岁,不能马上工作,因此需要在当地太平沟林场子弟学校插班再读几年。

  由于之前李父与养母常因中岛争吵,姐姐看不惯,撺掇养母离开李父。她甚至为中岛找到了第三个养父、在林业局做伙夫的赵树森。

  在见过赵大叔的第二天,养母开门见山地和中岛讲:“来福,妈反复寻思,为了你的将来,咱们干脆搬到这儿来,跟昨天来的赵大叔一起过。”养母表示,赵大叔会先向林业局申请房子,他们就可以在太平沟定居下来。而养母会先回趟乡下,把户口迁来,其间,中岛办好学校入学手续。

  于是,养母照她所说,回沙兰了,将他托付给赵父,他的名字也从李成林改为了赵成林。

  现在来看,养母当初的“计划”,半真半假。真的是,她想依靠赵父将中岛户口“农转非”;假的是,她也许从未打算与李父离婚。因为依据当年政策,中岛因外侨身份受到照顾,可顺利将户口迁入。但对于养母而言,当时中国为防止农业人口减少,在原则上限制农村人口外流,因此,养母从乡下转入林业局的非农业地区,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养母也在离开后,再没回来。

  然而,即便中岛只是赵树森名义上的妻子的日本养子,他给予中岛的爱,却真挚且真心。

  刚刚收留中岛时,他带中岛到自己的暂住地落脚。赶上铁道被洪水冲垮,父子俩只能徒步而行。途中有一段长达十丈的铁轨悬在半山腰,下边是滚滚激流撞击着岩壁,只能手扶岩壁从铁轨上走过去,一旦失足,性命难保。

  十几岁的中岛被吓哭了。

  赵父则蹲下,信心十足地向他一笑,说:“孩子,我背你。”为求稳妥,赵父还把包袱皮解下,用它,把中岛和自己绑在一起,绑好后又上下颠颠,确定中岛不会从身上滑落才开始横着身向前移步。

  相比李父的严厉,赵父在中岛的回忆中,总是慈爱、温和的。他们一起看电影、一起旅行。每个月,赵父都会给他15元生活费,那在当时是一笔很大的数目。

  但赵父的工作使他们不能长期居住在一起,很长一段时间,中岛不得不独自生活。这时,林场子弟学校的梁志杰老师,就成了中岛最亲近的人之一。以至中岛回到日本后,在和梁老师的通信中仍会写道:“梁老师呀,您是我的亲哥哥……和您一起照的相片我随时带在身边,遇到困难时就拿出来看看,就像您在对我讲:“庆和(中岛与梁老师初见时,称自己为陈庆和),鼓起勇气前进呀!”

  梁老师的确如哥哥一般,关爱着中岛。赵父不在时,中岛常住在梁老师宿舍,两人同吃同住,从那时起,中岛就开始喊梁老师“哥哥”。

  而中岛之所以动了回日本的心思,恰与梁老师有关。

  有一次,梁老师问中岛:“你在东京的母亲肯定想你想得不得了,你不想吗?”

  “我并不那么想她。”中岛摇摇头说,自己更想养母,养母不回来,他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泪。

  “你的心情可以理解,这本就是一个可悲的事实。血肉相连的骨肉被日本的侵华战争拆散,这是多么悲惨的历史!”年幼的中岛之前从没听过类似的话,如果说,养父母让他感受到的,是中国百姓发自本心的悲悯与善良,梁老师则为他开启了另一扇看待世界的窗。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互动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专版
   第A18版:专版
   第A19版:专版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6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28版:广告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阳光天地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
   第B04版:别处风景/新民旅游
   第B05版:广告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广告
   第B15版:专版
   第B16版:大购网专版
一个日本遗孤的回忆与见证(中)
将军是怎样炼成的
醉上海
美国版阅读/连载A31一个日本遗孤的回忆与见证(中) 2015-11-24 2 2015年11月2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