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上海浦和下海浦
由于吴淞江淤塞严重,到了难以疏浚的地步,明代户部尚书夏原吉决定另辟通道。他接受幕僚建议,认为范家浜可以从南跄浦口入海,如果把吴淞江的支流大黄浦与范家浜打通,并挖深拓宽,就可上接泖湖、太湖之水,彻底解决水患问题。永乐元年(1403年),疏浚范家浜工程开始,一年之后,黄浦形成“阔二里余”的河道。明成化八年(1472年),在杭州湾筑成海塘,形成流入杭州湾的河道堵塞,本来流往杭州湾的河流也逐渐汇入黄浦。此后,黄浦总汇杭嘉湖平原各条河流之水,又有太湖、淀山泖等水源从上游顺流而下,“水势遂不复东注松江,而尽纵浦水以入浦,浦势自是数倍于松江矣”,最终形成“黄浦夺淞”的局面。
经过多次疏浚治理,黄浦终于成为一条浩浩渺渺的大河,逐渐取代吴淞江成为上海的水上大动脉。
吴淞江与黄浦江发生倒置,最终吴淞江沦为黄浦江的支流,黄浦江的地位日益显著,《弘治上海县志》中称:“百余年来,人物之盛,财赋之夥,盖可当江北数郡,蔚然为东南名邑。”从此,上海城市的发展重心也转移到了黄浦江沿岸。
上海浦和下海浦同为吴淞江近海支流,因分别处于吴淞江下游的上下段而得名。上海浦起自今十六浦以东,北上抵今外白渡桥附近,朝东折向今浦东陆家嘴,再往北在今嘉兴路桥处入注吴淞江。当时,吴淞江已穿越今上海市区出海,而黄浦(近代始称“江”)仅流到今十六浦以东,上海浦恰好将两者贯通。到元代,人们将上海浦视作黄浦的一段,如任仁发《水利书》称上海浦与吴淞江交汇的今嘉兴路桥处为“黄浦口”。及至明代,吴淞江下游壅塞,于是开浚旧河道引黄浦直接从吴淞口出海,并使吴淞江从今外白渡桥处汇入黄浦,形成现在的江浦格局。由于水系的变化,上海浦受到黄浦侵并,其名逐渐湮没。上海浦汇入开凿后的黄浦江,其位置相当于今黄浦江外滩至十六铺江段。下海浦呢?据有关学者考证,下海浦约在清同治年间被填没。
历史上的沧海桑田,自然灾害与淤泥沉积,导致江河改道是常有的事。原来的下海浦被填没为马路,据说是现在的海门路。下海浦逐渐消失,虹口却因此接通黄浦江之口,“虹口”得名于“虹口港”,它原名“洪口港”,在今虹口区南部,分“北洪”、“中洪”、“南洪”三段,北接俞泾浦,东纳沙泾港,南入黄浦江。清嘉庆《上海县志》上已有虹口镇之名,19世纪末上海地图及20世纪初《上海指南》均记载有虹口老街。据世代居住虹口的老人传言,“过去每年下海庙出会,迎神赛会队伍一定要前来老街,朝拜土地庙,然后他往。老年居民说,这是海神菩萨回娘家看爹娘。下海庙建造于清乾隆年间,按以上两个传说老街及此土地庙的历史可能更长。”
从汉代起,上海形成铸钱、冶铁、煮盐业。汉《越绝书》记载“娄东十里坑者,古名长人坑,从海上来。”“长人坑”即松江府华亭县古乡之一,就是后来的长人乡(今为浦东新区大部、闵行区大部及奉贤区西北部)。古人称这块土地为“海上”或“上海”。晚清以来的文人都称上海的得名是从“海上”名称而来,1962年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教授撰文否定此说。谭先生认为“上海”的得名源自于吴淞江支流之一的“上海浦”,与“放洋海上”无关。
上海境内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划,始于唐代。《新唐书》记载,唐天宝十年(751年)析昆山县南境、嘉兴县东境、海盐县北境之地,设华亭县。华亭县的青龙镇(今青浦区旧青浦),离吴淞江河口不远,东下可出海,西上可抵郡城苏州,很早就是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在宋代,随着吴淞江河口东移及下游淤缩,一些大船无法上溯,只好折入上海浦停泊,此处逐渐出现集市,后来形成了以浦得名的上海镇。
千年上海浦,百年黄浦江,在吴淞江古河道上的这个小支流旁,独开气韵,人气渐旺,日后竟成大器,汇集了千年风云,大放异彩。直至近代,上海在中国城市脱颖而出,如今正在向国际大都会迈进,都与这种地理大势的改变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