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市政协委员袁刚。他说,作为政协委员最大的收获和快乐,就是敢为自己所代表的界别说实话,办实事。
“中小企业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完成了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纳税额约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但他们却始终不能被公平对待。”这是袁刚心头之痛。
为了写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提案,袁刚曾跑遍全市80个文化创意园区,获得近6000家中小企业数据。调研中袁刚发现,中小企业融资难是长期得不到解决的老问题,尽管有不少政策,但由于操作性不强、执行力不够,且社会上仍有不少人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小企业,大量企业只能依靠高成本的民间融资方式,生存和发展十分艰难。
几年前,国内一家物流公司总部迁至上海,由于是中等规模企业,人生地不熟,这家公司跑遍上海,竟没有一家银行愿意贷款。公司负责人经人介绍找到了袁刚,袁刚调查了这家公司的背景后发现,公司在行业内业绩和信誉都很好。
“这么优质的公司,银行没有理由拒绝啊?”袁刚认为,银行不愿贷款,除了对中小企业的固有成见,对企业实际情况不够了解也是主要原因,于是他开始四处推荐这家企业。正巧一家银行刚开设支行,也在找优质客户。经袁刚牵线,银行实地了解情况后,与企业一拍即合。去年,1亿元的贷款项目已正式启动。
这只是一个例子。这些年,袁刚已经累计为30多家中小企业解决了近十亿元的融资问题,哪怕为一家企业数十万的小额贷款,他也要奔波十几次,在银行与企业之间沟通协调。但他始终认为,政协委员只是一条很小的渠道,要根本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需要政府和银行在金融服务方面的创新和转型。
今年两会,袁刚同样带来了为中小企业呼吁的提案。他提出5条建议,希望得到政府部门采纳,帮助中小微企业度过今年可能遇到的经济困难。
本报记者 潘高峰 江跃中 徐轶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