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在无声中悄悄进行。近日,新民晚报红双喜杯迎新春乒乓球公开赛上。闵行区体育馆内,乒乓桌成排成片,场面火爆。从来自四面八方的乒乓球爱好者,到推动这项赛事的闵行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张路加等超级球迷,都悉数到场。但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三个聋哑人和健全的乒乓球爱好者拉开架势,切磋球技,不时还用手语互相指点一下。在他们无声的世界里,一个小小的乒乓球迸发出绚丽的火花和夺目的光彩。
“我们三个都输了。但今天能和健全人一起打球,大家都很开心。”前天下午,本报记者在球场上发现了李斌和他的两个聋哑同学张雷波和顾春华。
李斌目前在奉贤区的一家快餐店工作。前天,他和伙伴们“千里迢迢”赶到赛场。和乒乓桌一样高时,李斌便开始学打球。因为听不到外界的声响,李斌只能靠眼睛看对手的动作,然后作出反应。
练球的日子很苦,也很艰难,李斌在球台前一呆就是十年,如痴如醉。“在聋哑学校里,有专门的体育老师教我们乒乓球。平时课间,只有十分钟时间,我们也会跑出教室练一会。”李斌写道,因为热爱这项运动,所以一直坚持到现在。“后来,我们在聋哑人里打出了名,就找健全的学生打友谊赛,提高球技。”
李斌、张雷波、顾春华以前都是奉贤聋哑学校的学生,因为乒乓球,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后来成了莫逆之交。早年间,上海市聋哑人乒乓球赛团体冠军都由市区选手获得。2003年后,三兄弟一鸣惊人。过去的8年间,他们从来没让金牌旁落过。
现在,三兄弟已经毕业多年,有的做餐饮业、有的在制造企业里当技术工人。“工作很忙,运动的机会少了。”每天翻翻《新民晚报》,是张雷波的生活习惯。这一次,他在报纸上读到新民晚报红双喜杯乒乓球赛的开赛信息,便拉着两个好友一同来参加。
“输了有点难为情。不过,明年我们还会再来。”挥一挥手,三兄弟安静地离开了体育馆。人生的舞台,他们还要继续“乒乒乓乓”。 本报记者钟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