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户人家”从不请客
基金会专职工作人员一度只有两位女性:李晓雪和高燕,一个刚退休,一个很年轻。不过,她俩却让曾经5年总计募款十几万元的基金会,变成年均收入2000万元的“大户人家”。
2007年,基金会增加了一名工作人员倪定。为给残疾人事业多争取善款,大家想了不少办法。同行看到基金会近几年业绩蒸蒸日上,向李晓雪讨教:“你们是不是天天请人吃饭?”李晓雪诧异道:“我们从来不请人吃饭!市残联原来每年给1万元接待费,我们1分钱没花,后来这项预算干脆取消了!”
公益支出“吃光用光”
不拉关系,善款如何来?除了抓项目、创品牌,更重要的是把钱花在实处,让捐款者信服。不管钱多钱少,他们都和捐款者一起设计、实施方案,哪怕花了100元也写得明明白白。
2007年,台湾青年洪尧国向基金会提出,每年捐款8万元资助名牌大学残疾人大学生。他们设计了8万元资助4名大学生的计划。寻找资助对象时,他们发现,并非每年都有4名残疾人考上名牌大学,于是建议把资助对象扩大到残疾人子女。
确定受助名单后,基金会认真办了个仪式,让洪尧国直接发给受助对象,双方互留通讯方式。活动结束,工作人员给孩子和家长们买来了午饭。洪尧国知道,基金会没提取1分钱管理费,这顿午饭和活动的各项支出,一定是基金会从办公经费里挤出来的。2009年,洪尧国调职北京,他仍把捐款交给基金会。
公益支出“吃光用光”,是基金会的一贯做法。2009年,秘书长李晓雪在走访中见到一个聋哑女孩。她经过康复训练后考进大学,却因为母亲身患胃癌,买不起质量好的助听器,读书很受影响。去年底,澳洲商会捐了20万元,其中6万元没有定向,李晓雪马上托人找到女孩,给她买最好的助听器,了却一桩心事。
提取收入“能免则免”
按规定,基金会可提取10%捐款作为管理费,照此比例,最少的2009年也能提取100万元,工作人员的思路却是“能免则免”。
有家单位捐款时,主动提出其中40万元留给基金会。这是笔“巨款”,可是他们仍分文未动,统统转给医院,资助残疾人做手术。
前不久,自费创办华新康复院治疗残疾儿童的孙华向基金会打听募捐事宜。李晓雪听说孙华卖房筹款的事,十分感动,于是为她出谋划策,又陪着记者上门采访,让她获得许多热心人的支持。最近,得到各界捐款的华新基金挂牌成立,孙华要交管理费,还要请他们仨吃饭,都被拒绝了。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