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更多资金投入公用事业
“‘马大嫂’拎起篮子就会感慨物价贵。”市人大代表江君芬来自浦东周家渡社区,在会场上说起了老百姓的“烦心事”。
江君芬为记者算了几笔账,反映老百姓们每天都要碰到的“钱袋子”问题。比方说,有的三林老百姓乘车到人民广场,先要乘2路公交车再转地铁,一趟就是6元,来回就是12元。
再说看病问题,本市卫生部门通过大力发展社区医院,的确大大缓解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可是不少老百姓向我反映,现在社区医院的药品从原来的1000多种减少到600多种,病人要配的常见药、慢性病药也常常没有,如治胃病的猴菇菌片等只能到二级、三级医院开,不但路远劳累,医药费的自负比例也提高了近2成。
为此,江君芬建议,政府部门一方面要大力控制物价上涨幅度,另一方面应该完善医改政策,使药品目录的设置向社区倾斜,让社区居民得实惠。同时,也应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力度,比如车牌拍卖的资金可否更多地投入到公共交通中?现在市人大加强了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力度,但能否更细致一些,对专项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也更“明明白白”,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
让物价补贴随CPI浮动
在市第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韩正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补充发言中说,要把去年行之有效的做法坚持下去,做好主副食品物价调控,努力提高各类人员收入。
市长的话让代表们信心倍增。“随着物价逐年上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现在也成了一个通俗词。人们关心物价上涨,也就是担心自己的钱袋‘被缩水’。能否有相应的补贴政策出台,让老百姓心里踏实点呢?”市人大代表刘茜说,这次是带着许多老百姓的重托来到会场,他们都呼吁,物价年年涨,但物价补贴却多年如一,能否随CPI一起浮动?
刘茜介绍,1993年,上海市相关部门颁布了对在沪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物价补贴”,标准从每人每月补贴67元到每人每月补贴76元不等。在许多企业里,没有明确物价补贴一项,有的干脆没有执行。即使按章执行,但时隔19年,物价已大幅攀升,居民价格消费指数也逐年递增,但物价补贴仍旧维持在1993年的低标准,“连独生子女费都涨了,物价补贴能否调一调呢?”
为此,刘茜建议,市政府对离退休人员和生活困难群体实施常态化的“物价补贴或生活补贴”政策,补贴标准与CPI的增减直接挂钩,并形成法律法规予以保障。对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修订目前执行的“物价补贴”标准,补贴标准与CPI的增减直接挂钩。对于企业的在职职工,政府对企业经营者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在工资框架中体现“物价补贴”的内容,补贴标准同样与CPI一起浮动。
本报记者 宋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