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上海世博会开幕就迎来两周年了。世博会结束的一年多里,5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发生了哪些变化?中国馆“变身”了,意大利馆留下了,更多的馆拆除、搬家了;当初就说好的,城市最佳实践区15公顷的街区是要基本保留的,留下做什么?里面的建筑、街区形态将会怎样?最近,我们找到当年的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总策划师唐子来,他说这里将会成诱发创意诞生的地方。
[人们离开家还要走出办公室]
“城市最佳实践区将在世博会以后成为充满活力的城市文化创意街区,为城市发展树立新的标杆。”唐子来快人快语。
“文化创意街区不是一个孤岛。我们所说的成功的‘创意产业街区’,是一个创意集聚区、灵感富集区,更要形成文化创意所依赖的土壤。”唐子来说,以前所说的“新天地+8号桥”、“应该说,这两处加起来,也没有我们今天在这块土地上正在落实的内容丰富。”也就是说,将来这里将是一个装满各种灵感、诱发创意诞生的地方,会吸引世界各地的创意精英。
世界各地的人们离开家、走出办公室,在这里聚会、交流,让点子激情而自由地碰撞,城市最佳实践区就成了典型的不像家那样过于私密宁静,不像办公室那样过于严肃拘谨的轻松、惬意,灵感易被激活的“第三场所”了,这里理所当然也就成了“城市客厅”。
[这里酷似威尼斯圣马可广场]
“我们将街区定位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独特集聚区、世博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区、低碳生态发展的最佳实践区、充满活力的复合街坊、彰显魅力的城市客厅。”唐子来兴致勃勃地介绍。
他说,街区将以一业为主,多业融合,同时嵌入各种艺术魅力元素。具体而言,即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题,商务办公、文化艺术、会议展览、商业餐饮、休闲娱乐、酒店公寓、开放空间融为一体,嵌入当代艺术博物馆、时尚秀场、巴塞罗那高迪龙、法国玫瑰园、马德里空气树等魅力元素,形成具有协同效应的创意综合体。“这些内容完成了,城市客厅也就形成了。”唐子来说,就像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有趣的是,这里的形态格局也酷似圣马可广场。”
[想营造触发艺术灵感的环境]
面对我们“创意街区空间如何安排”的提问,唐子来介绍:“罗阿大区案例馆近日将对外开放,它将成为城市最佳实践区内首个‘复出’的场馆;另外,未来馆变身上海当代艺术馆,10月份开馆。”
“世博会是我们最珍贵的精神财富。”唐子来说,生态楼、空气树、汉堡之家、滕头馆等大部分案例都是要留下的,它们本身就是“形神合一”的艺术品;奥登赛自行车案例迁到绍兴了,因为丹麦奥登赛与绍兴是友好城市。
“世博后,这里不再会有巨量的人流,因此,实践区的空间形态我们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唐子来介绍,调整后的街区形态可归纳为一轴线、两核心、九组团,一条步行轴线贯通南北街坊,串连开放空间核心和建筑组团;广场和绿地分别形成南北街坊的两个开放空间核心;九个建筑组团围绕开放空间核心,形成复合功能布局。“比如人行通道,世博会期间的宽度为30余米,现在只需12-15米左右即可。空出部分,广植树木和花卉,再配上艺术装置和街道设施,营造触发创意灵感的艺术环境。”
最后成型的创意街区,北街坊将以商务办公为主、商业服务和文化休闲为辅;南街坊以商业服务和文化休闲为主、商务办公为辅,形成复合互补、动静相宜的功能布局。“5年后,这里会成为上海贵雅迷人的‘城市客厅’,会让人流连忘返的。”唐子来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