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心里是又高兴又犯愁
当天晚上,在延安宾馆,马文瑞开始阅读《延安府志》。
他喜欢读书,更喜好阅读各种古籍。每到一地,他总要请当地的同志把地方志找来一读。眼下,他腰板挺直地坐在窗前,面前码着蓝皮线装的志书,木板影印,古色古香。他小心地翻开一本,不禁慨然,该书竟修于明朝弘治年间,是颇难见到的珍稀孤本。他很投入地看着,周围是一片静寂。他仿佛回到了古代,感受到了时空的交替和古人的勤勉智慧。
马文瑞的眉头渐渐皱了起来。他开始发现,一部陕北地区的古代历史,就是一部“灾荒史”,一部“灾民血泪史”和一部“兵荒马乱”的历史。北方农民,最大的天敌是干旱。几乎年年春天,都是“大旱”、“酷旱”,“数月不雨”,“庄稼无法播种”。紧接着就是“饥民盈野”、“人啃树皮而食之”,再往后,即是“饿殍遍野”,“野狗与饥民争食人尸”云云。马文瑞读到这些,总是不忍卒读,掩卷沉思。看来“干旱”是陕北一大恶魔,至今仍然是没有完全征服恶魔。陕北至今十年九旱,越往北去,旱情就越严重。“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这里体现得最为突出。
第二天在慰问时,马文瑞要求顺便看看延安当地发挥着效益的水利工程。地县同志陪他视察延惠渠灌区。这是一个成功的大型水利工程,说起来也算是1958年大跃进的产物。在渠首狄青牢段,马文瑞问陪他视察的水利高工忽聚田,他是这条渠道的总设计和施工时的总技术负责人,陕西关中大荔人,在陕北山区水利战线上奋斗了近40年。
“忽聚田同志,你是老水利专家,延惠渠建成快30年了,仍然很好地发挥着灌溉效应,你说说,这项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上的成功经验有几条?”
憨厚朴实的忽聚田想了想说:“要讲经验,大约有这么几条吧。第一条是沿山修渠,不占一亩耕地。这是设计思想上从陕北川地奇缺的实际出发,充分地考虑了群众利益也利用了地形地貌。第二是不打坝建库,利用河流天然落差引水。这样不仅大大降低了工程建设和运行成本,而且形成了引排结合的循环体系。第三条是公办民助,走群众路线。流域内受益群众当初都投入了劳动,人民水利人民建,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人人保护工程设施的群众基础。第四是注重灌溉试验示范,沿途设有好多个‘灌溉试验站’,向群众普及灌溉知识,不断提高灌溉效益。第五是坚持创新改造,不断解决工程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我们算过,工程中的发明创造有20多项,例如‘吊索渡管’、‘拱形渡槽’、‘三合土护渠坡’,等等。”
马文瑞听了十分满意,高兴地说:“你到陕北快40年了吧,怎么还讲一口关中话?”
忽聚田说:“乡音难变。不过我们搞水利的,成天和农民打交道,能听懂群众的话,连方言土语都懂。”
马文瑞说:“你说得对,我离开陕北也40多年了,还是乡音未改呀。”
大伙儿都笑了。
“马书记,”延安市委书记张史杰说,“忽工是我们市政协委员,陕西省水利学会副会长。延安地区大多数的重大水利工程测绘和施工他都参与了,是我们的功勋水利专家。”
“我代表省委感谢你们的辛勤工作,有了水我们的农业才可能发展。”
几天过后,马文瑞在院子里散步,严肃地对地方陪同的领导说:“这些天,走了不少的乡镇,看了不少的农户,心里是又高兴又犯愁。看着社员窑洞里贴着新年画,锅里热着喷香的年茶饭,我心里高兴。可是,像柳林、枣园那样条件的毕竟是少数呀。我们陕北还有不少地方群众生活有困难,应该引起各级干部的高度重视。我们要按照党的三中全会制定的路线努力工作,今后,‘揭批查’工作没搞好的地方和单位要抓紧补课,但同时也要刻不容缓地抓好经济建设,特别是农业经济,要大发展。首先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要尽快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看陕北地区首先是把农业搞好,在农业上也要注意贯彻‘收效快、见利多’的方针。农业搞不好,其他都搞不好,民以食为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