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证会,就是听取意见、证明是否正确合理合法的会议。听证会起源于英美,从司法领域逐渐引入到立法、行政领域。
我国的听证会制度与国外有所不同:主要是在行政、立法领域实行听证制度。立法听证会改变了“闭门立法”的旧模式,让专家、行业、市民代表等公开讨论相关法律法规,使各种利益群体的意见得到较充分表达,对于制定完善法律法规、深化民主改革、提高普通百姓参与公共事务积极性等,都有弥足重要的作用。
如何让听证会不但开起来,还能充分听取有代表性的民意,不说空话,不摆花架子,将民意体现到最终的法律法规中,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问题。为此,本报《社会与法》周刊今起推出“市民听证代表故事”专栏,通过参与听证会的普通市民亲身经历,让读者了解立法听证会,了解中国的立法制度和进程。
日前,在上海市政府法制办就《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草案)》召开的听证会上,23岁的市民代表徐东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今年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他,在一家外资企业从事采购工作。
特地请假参加听证会
因为立法听证会一般都放在上班日召开,记者一问才得知,徐东是特地向公司请假后来的。
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徐东坦言,自己从来没参加过立法听证会,对听证会怎么开、有什么要求都是“两眼一抹黑”。但自己觉得,难得有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而且自己对环保行业一直很有兴趣,平时看到一些相关文章资料常会收集起来,大学里一次环保创业的经历更让自己记忆深刻。
原来,徐东读大学时就在外打工,在肯德基挣了几千元,生了场病花了一半,剩下的,他就琢磨着尝试创业。
“世界上的资源是有限的,总该为以后的人着想,环保肯定是个朝阳产业。”于是,徐东的“公司”从最基本的物资回收做起,通过收集铝合金,再转卖出去。为此,他还特地租了房屋、请了人,但最后因为成本高、利润低、业务量小,首次创业经历以失败告终。但这却也在徐东心里埋下了一个“环保梦”。
网上报名叙述观点
徐东偶然在网上看到,市政府法制办正在征集《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草案>》听证会听证代表,“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连夜搜集资料,将我对草案的意见写好,发给市法制办。”
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徐东收到了市政府法制办的回音,邀请他作为市民代表参与听证会,发表观点。“我当时心里太激动了,因为平时一直比较关注这个话题,已经储备了一些资料,便重新整理一下形成自己的观点。”
到了听证会现场,徐东还是吃了一惊。因为是第一次参与,看到会议上政府、专家、行业代表纷纷“抢话筒”讲述自己的观点,徐东有点紧张,又重新整理了一下思绪,让心情尽量平静,等到最后一个才发言。
引导年轻人加入环保行业
针对听证会上的几个议题,徐东结合自己身边的亲身经历谈了起来。徐东回忆,自己小时候在闸北的老房子生活,周围有很多外来收废人员,他们的生活条件恶劣,对周围环境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他认为有必要对外来收废人员加强引导和管理。虽然要把他们全部“收编”不太现实,但还是需要一定管理,否则无论不但影响市容,也容易滋生收废人员收赃等问题。
作为听证会上最年轻的听证代表,徐东也代表年轻人发出呼吁。他认为,发达国家对于再生资源非常重视,有很多年轻人才都进入这个行业,在他们看来,能够从事环保再生行业是很体面的职业。但在我国,现在从事该行业的人多数都来自社会底层,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甚至没有正常的生活保障。
因此,他建议应该改变对回收行业的观念,通过宣传报道、政策导向、经济杠杆等方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这个行业,为国家的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资源做贡献。徐东的观点得到在座不少听证代表的认可。
采访结束前,徐东听说金桥的再生资源回收已形成较好的机制和产业链,特地向记者询问相关负责人的联系方式,希望去实地看一看。 本报记者 宋宁华
|相|关|链|接|
立法听证会代表如何选出?
市政府法制办一般于立法听证会举行前40日,通过“中国上海”门户网站、“东方网”、“上海政府法制信息网”等发布听证会公告。听证会公告一般包括听证议题,听证代表构成及名额,听证代表和旁听人员的报告方式、报名截止日期。听证会公告期不少于7日。
听证代表的产生主要采取公开报名的方式。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自愿报名,市政府法制办根据其代表性、基本观点和理由等情况在其中遴选。为使不同利益和主张的群体代表人数相当,市政府法制办还可以在消保委、律协、相关行业协会等推荐的人员中遴选。如果是专业性特别强的法律法规,市政府法制办还会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代表参加。
立法听证会举行前7日,市政府法制办将确定后的听证代表名单在上述网站公布,并正式向听证代表发送听证会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