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海派花鸟画名家乔木先生逝世十周年。不久前,他的女公子乔苏苏跟我说起正在筹备纪念父亲的活动,回忆起父亲种种往事,言中不胜唏嘘。苏苏真是位孝女,这些年来一直把许多精力花在侍奉双亲上面。如此尽心的子女,现在怕不多见了。
其实,苏苏的艺术天赋还是蛮高的,父亲在世时,在女儿身上也没少下过功夫。她至今还收藏着父亲画赠的《绿梅图》,不肯轻易示人。因为它是父女情深的见证,也是她攀登艺术高峰的参照。
苏苏回忆小时候她就爱看爸爸画画,为爸爸铺纸研墨,有时还出小主意,这里画一朵半开的花,那里画一只飞翔的鸟。爸爸则教她和妹妹如何圈梅,如何用两个蛋形来画鸟。每当画成一张新画,就会拉着女儿细细品味,让她做第一个观众。亲切融洽的家庭和无拘无束的艺术气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苏苏,使她逐渐喜爱上了美妙的中国画,并以此作为自己终身的艺术追求。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苏苏与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成了务农的知青。但她依旧保持着自己的艺术爱好。每次探亲回到上海,在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忘不了重温艺术梦,提笔“涂鸦”,请父亲指点。而父亲便会从意境、墨韵、笔墨处理、构图,以及不足之处作细致分析,边说边修改。“爸爸的话不多,但往往一下子击中要害,令我得益匪浅。”苏苏说。
苏苏平时最喜欢文静、淡雅的绿梅,一直想让父亲画一张,既舒解“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思亲之苦,又可作为临摹的范本。1976年又一次探亲回家时,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乔先生很快为女儿画了《绿梅图》,大小枝左右穿插,墨色前深后淡,花朵聚散分布合理,使花后有枝,枝后有花,整个画面十分丰富。她告诉我:“爸爸边聊天边画,画好后问我喜欢吗?我那叫开心啊,忙说喜欢,太喜欢了。爸爸见我这么开心,提笔写下‘苏儿索梅,聊赠一枝’。这是父亲画给我的第一张画,我一直带在身边,挂在宿舍的床头,直到回上海。”
苏苏没有辜负父亲期望。她回到上海后,进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接受了全面系统的艺术教育。加上自己的天赋和勤奋,现在已经成了具有相当实力的女画家。她热爱生活,细致观察生活,敏锐地捕捉其中美的意蕴,在作品中展现优雅静谧的画风。
苏苏外貌柔美,内心坚定。为人真诚实在,不事张扬。在艺术上,她以不变应万变: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始终坚守真善美的审美理想。她说:“爸爸在世时,常要我们在写生基础上把握自然万物特征,再进行提炼,重新结构,升华为具有形式美的艺术形象。这是爸爸的创作理念,也是我的创作理念。虽然他已经离开我们十年,这些话一直萦绕在我耳畔。我想,唯有把这个理念继续弘扬下去,才是纪念他老人家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