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首先压缩基本建设投资
建国以前,陕西除了一个大华纱厂,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工业企业。解放后,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到大规模的“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在陕西投入巨资,使陕西的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在陕西就有24项。但突出的矛盾是,工业结构严重失调,形成了“三多三少”,不利于陕西自身发展。陕西当时的工业建设格局是:国防工业多,民用工业少;大型骨干企业多,中小型企业少;重工业多,轻工业少;生产性建设多,非生产性建设少。
关于这“三多三少”,马文瑞是早有所闻,于主任讲了一番,令他感到惊讶的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这种状况非但没有改观,而且变得更为严重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欠账更是严重。早在1956年中共八大会议上,马文瑞的老战友,时任陕西省委第一书记的张德生在会议期间,就对他讲到过陕西工业的这种“骨头多肉少”的情况。马文瑞建议他可以在会上把问题提出来,争取中央支持解决。于是在小组讨论时,张德生把这种“骨头多肉少”的工业畸形发展状况提了出来,引起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关注。后来,虽经几次调整,尤其是1961年到1963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经济方针,但“骨头和肉”的关系失调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相反,随着“左”的指导思想的蔓延,基建规模越来越大,战线愈拉愈长,造成能源、建筑材料供不应求,出现了许多“胡子工程”,勉强投产的效益也很差。结果又导致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必需品极度紧张,群众意见很大。
到上世纪70年代末,陕西的工业门类大体上是两大块,一块是纺织工业,另一块就是军工,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现象,重大比例关系失调的问题显然更加严重了。要发展地方工业,调整产业结构成了当务之急。
此前,即1979年4月5日至28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马文瑞代表陕西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确定用3年时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基本方针。5月11日,马文瑞在西安传达贯彻中央工作会议精神的省委工作会议上结合陕西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工业布局严重失调的问题,讲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多年来造成的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失调主要表现在:农业和工业的比例失调,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燃料动力工业和其他工业比例失调,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失调,劳动就业问题十分严重。中央确定的方针是及时正确的,完全符合我省的实际。‘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中,我看关键或者说当下的核心任务是调整,就是要解决各种比例失调的问题,消除经济发展的障碍,创造良好条件,以便在调整完成以后,能够有一个比较好的效益和比较快的发展速度。因此,希望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上上下下,各行各业,各条战线,都要把精力真正集中到四化建设上来,扎扎实实地搞好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
他讲了以上的话,接下来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着手调整结构。看起来他仿佛是那种并不是时刻忙忙碌碌的领导者,可他抓起重点工作来却是历来都要一抓到底,非抓出成果不可。他时常讲,抓工作,最忌一般号召、抓而不实。如果各级都是依靠召开会议来“落实会议精神,那就非落空不可”。那么,抓“整顿结构”的切入点又在哪里呢?
按照中央精神,马文瑞和省委的决定,首先压缩基本建设投资,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当时,陕西全省5万元以上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在当建项目共计有1331个,其中计划外的竟然还有393个。马文瑞就此深入调查,他了解到计划外的项目还没有清理完,计划内的大中型项目只清理了41个,工作进展缓慢。于是在11月23日省委召开的地市委书记会议上,省委第一书记发了威,他针对各地不同程度普遍存在的本位主义和局部意识,讲道:“现在大家都承认基建战线拉得过长,但又都说自己是短线,不能下,都希望把自己所管理的企业搞得多一些,这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