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年7月21日以来的这十天,他却“做梦也没想过”。从工地钢筋工,到“7·21”京港澳高速救人英雄,此后,慰问、奖励和采访纷至沓来。
面对突然而来的“另一种生活”,这位来自四川农村的23岁小伙坦言,外界过度的关注让人颇不自在。
采访慰问蜂拥而至
7月21日,在京港澳高速南岗洼路段,河西再生水厂项目部152名农民工在暴雨中,用麻绳和救生圈救出200余名被困者。
《京港澳高速农民工勇救被困者》《农民工雨中救险堪称“中国脊梁”》……一篇篇报道被大量转载后,慰问、奖励纷至沓来。项目部所在的久安公司奖励每名救人农民工200元。
7月28日慈善家李春平来到工地,给每人送上2000元“红包”,并发放印有“7·21抢险英雄团队”的黄色T恤。
7月29日60多位京港澳高速被救人员,来到工地向农民工致谢。
7月30日崔永元宴请152名救人农民工,韩红赶来献唱。
“房里的水果、绿茶都是慰问送的。”李川南说。
与此同时,各路记者对这些救人英雄保持了持续关注。
从没接触过记者的李川南10天内接受了三四十次采访。“可能我救人时脚受伤了,大家比较关注吧。”他笑着说。
由于看不到报纸,他并不知道这事儿对自己带来多大影响。直到前几天他和老家的父亲通电话,才知道当地政府已派人去他家慰问。
一天一包烟的他,之前都是抽5元的七匹狼或5.5元的南京。最近几天,他抽上了10元一包的红河。他说,因为有很多记者来采访,他会主动给记者递烟,“烟太差了不好”。
过多关注带来压力
尽管不再像第一次接受采访时那么紧张,但对着记者,李川南还是不停地调整坐姿,遇到不太会回答的问题,他会低下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不知道怎么说”。
李川南笑着对记者说,自己平时话挺多的,但现在媒体报道和各种慰问有点多,让人觉得不自在。“我们就是做了一件该做的事情,不希望外界再给予太多关注和压力。”
他希望能“回归本我”,回到那个靠自己双手努力挣钱的农民工,回到以前那种人累心不累、平静踏实的生活。
工地施工队队长杜金荣说,这些农民工当初救人,是发自良心做的好事,没想过图任何回报。项目负责人孙巧玲也说,大家的未来还是要靠自己的双手来继续创造,应让工人尽快回归平静的生活。
杜金荣有一个设想,今后如果再有企业或个人送来慰问品和钱财,是否能以农民工的名义把这些财物直接捐给更加需要帮助的人。从昨日开始,项目部已组织部分工人开会,并就是否同意该提议进行签字。至昨日下午,已有10多位工人签字同意。
(据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