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翻到一些报刊整版的豪宅广告,精心画制的效果图,“独栋、惊艳,高品质生活”之类的言语,让读者浮想联翩。
近日,读到一篇“揭秘”豪宅的报道。文章透露京城被称为“运河岸上的院子”,开发了10年,20栋别墅,每栋3亿,装修费5000万,每平方米单价超过20万元。“它是占地40余亩的法式庄园,拥有独立大门警卫塔入口、300米私家蜿蜒车道和一个占地6亩多的独立私家岛屿;建筑主体分为主人别墅、客人专属别墅、容纳近20人的管家别墅;室内总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包括7.1声道豪华影剧院、珍品博物馆、保龄球馆、恒温冲浪泳池、恒温酒窖;私家园林面积高达25000平方米,园内除了标准泳池、标准网球场、独立游艇码头等设施外,还设有30多平方米的鲨鱼鱼缸”。
探秘豪华别墅,一般民众有猎奇心理。笔者以为,在多元经济和分配方式存在的今天,不宜张扬富豪的生活细节为妥。著名学者托克维尔(法)曾经研究法国、英国大革命前的社会状况,尽管那时两国经济膨胀明显,但社会矛盾会尖锐,其中暴富者的张扬会激起社会更大的矛盾。
笔者十年前访波俄时,寻觅到著名的高尔基别墅。轻轻踏过一小块草坪,经幽暗通道,大厅忽然开朗,通往二楼扶梯十分夺眼球,乳白大理石装饰成的一脉海浪,起头是汹涌的浪花,使人联想起高尔基的名篇《海燕》,在呼唤海上的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底层好几间,大的是会客室,二层是高尔基的工作室和书房,陈列排排的书橱,柚木为主的欧式装饰风格,沉稳大气。三层是主人的卧室,软装饰显得朴实简洁。四层出人预料,是袖珍版的家庭教堂,供主人虔诚地做仪式。
据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造访高尔基,就在这里。罗曼·罗兰见到高尔基居然能住如此豪华的别墅,很羡慕、震惊,诧异红色政权对作家的优厚待遇。其实,俄国在十月革命前,知识分子待遇异常高,教授、研究员平均工资是产业工人的30倍左右。革命胜利后,知识分子出现抵触情绪,有人出走海外。瑞典红十字会写信给列宁,请求准许生物学家巴甫洛夫移居瑞典,列宁去信人民委员会说:“这件事很丢人。”由此新生的政权对知识分子采取厚待政策,给了他们高薪和优厚的生活条件。高尔基是俄国文坛的旗手,优厚的生活安排,在情理之中。
发生9·11前两月,笔者来到由上海移居美国硅谷的一位朋友家。这位朋友从事IT,算成功的,购买了100万美元的别墅。两层别墅舒适、温馨,我们啧啧称赞。朋友说,在硅谷,职场人士的孩子们在校,比较的就是“你家住山下,还是山腰,还是山顶?”职业人士的“职业或生活理想”,简单说来,就是“从山下走到山上”。“像我这样的属起码‘人士’,较成功的人士会‘安家在山腰’,五六百万一套,那里印度移民较多;再往上,就是顶级成功的人物,别墅都在千万美元以上”,朋友说完,驱车,陪我们从山脚向山顶盘旋而上。到山腰,确见到不少建筑形态各异,更为豪华,但不时有安保人员上前指道,不让生人近私家别墅。
住,人的基本需求。住别墅以至住豪宅,从生活理想来说,有,也非“非分之想”。但,别墅以至豪宅,属于“住”的“奢侈品”。人类的资源有限,人人住别墅,只能说是梦想。一小部分富人、顶级人士,住豪宅,也在市场经济的规则之中。沃夫冈·拉茨勒(徳)的《奢侈带来富足》说,“奢侈品集中最先进技术、最和谐产品美学、个性化品质内涵,它能刺激革新,创造工作机会,塑造品位和风格”。史上散落各地的著名豪宅,不少都变成需保护的历史文化遗产。“运河岸上的院子”怎样?笔者猜想,比富劲头蛮盛,其文化含量可能是匮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