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兴良老师是我的老师辈,我1979年秋天考上陈子展先生的研究生攻读硕士学位时,他已是中文系的老师了,虽然没有机会亲聆他的上课,却还是听说过他是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的一位可亲近的老师。如今,他在已逾古稀之年出版自己的又一本文学评论集,嘱我给他的大著写序,我可真有点惶恐:一方面,现代文学研究不是我从事的专项,要说也只能说些外行话;另一方面,给师长辈的著作写序,似乎感到有些不伦。然而,恭敬不如从命,权且谈些自己拜读大著后的粗浅体会吧。
本书的主要侧重是对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作探讨——包括对该研究会的全面评述、大事记、会员考证、会员笔名录及有关作家的访问记等。应该说,由于苏兴良老师曾在贾植芳教授带领下,参与了相当长时间的对“文学研究会”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因而,从第一手资料的层面看,毫无疑问,他所接触到的有关“文学研究会”的材料,要较之其他一般学者更深入、更扎实,因而也就更有发言权,这点,从书中多篇有关“文学研究会”的文章和资料中完全可以见出,没有相当的考证功夫,是很难完成这项研究工作的。这些文章和资料,对正在或以后将要研究“文学研究会”的学者和研究生们应该很有参考价值。作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涌现的文学社团之一,“文学研究会”绝对是研究五四至二十世纪中期现代文学绕不过去的一个重要文学社团——包括参与这个社团的每个成员以及他们创作的文学作品,从这一点说,我认为,苏兴良老师的辛勤耕耘值得充分首肯,尤其是本书开首那篇篇幅很长的“文学研究会评述”,材料丰富,梳理清晰,观点鲜明,对于读者了解和研究“文学研究会”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论文。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苏老师认为,我们必须重视文学史料,必须反对极左年代提出的所谓“以论带史”、史料为论点服务的谬论,这完全违背客观历史事实,不符合历史唯物论,我们应该提倡“论从史出”,从客观史料中提炼出实事求是的论点,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我完全赞同苏老师的这一认识观点。
本书的不少评论文章由于“文学研究会”的关系,涉及到了现代文坛上多位著名作家,包括鲁迅、巴金、丁玲等,他们有的曾参与“文学研究会”的早期筹建活动,有的本身就是成员之一,有的虽与“文学研究会”关系不大,但与这个研究会的成员有较为密切的交往,书中既有对他们较为系统全面的评价文章,也有对他们作品作艺术分析的鉴赏文章,应该说,这些文章对于现代文学研究者不无参考意义,对一般读者也会产生阅读兴趣,而书中的几篇作家拜访记,相信一定会让读者倍感兴味,因为借此可以了解文坛的第一手感性资料。 (《文学研究会评论选集》序,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