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戏考?无非是京剧剧本的代称,一个、一些以及剧本的整体,都可以称为戏考。中学时迷上京剧,看戏也是积少成多,最后发展到要买戏考。如今,一部城砖般的《京剧丛刊》还摆在书柜深处,1957年在上海出版发行,但又是北京的中国戏曲研究院编的。我最后就是在这个单位工作了七八年才退休的,这真是上天的安排么?想想不可能,但事实就是这样,许多时候不可解。
最初看戏,都是挑容易看的先看,要多听唱功戏,挑故事不复杂的,人物尽量少,而唱腔的确有特点。等把经常上演的戏都看过,于是就开始扩大欣赏“面儿”,找那些不太流行的戏了。这时,戏考开始进入视野,往往是单篇的,一个戏就几张纸,看过也不收藏。等我买这部城砖般的丛刊时,心灵深处就萌生了长大要干京剧的奢望。那时,北京和天津都流行转播演出实况。于是我经常一边做功课一边听戏。有一次转播《二进宫》,老生是由谭富英扮演的,他和徐延昭一起进宫去见皇娘,走到宫门忽然不走了,他唱了一大段的心事:“千岁爷进汉宫学生不往,怕是辜负了十年寒窗,九载遨游,八月科场,七篇文章,才落个兵部侍郎,怕的是无有下场!”其中的“十、九、八、七”要算是具有华彩的字句了,但奇怪的是,剧场掌声却并不怎么响亮。直到徐延昭正色唱出“有老夫站宫门改说一桩”一番道理之后,杨波尖着嗓音唱出“我好比鱼儿闯过了千层罗网,受了些惊吓,着了些慌忙”,剧场这才爆发出真正的掌声。观众是真正高明和公正的,他们赞同杨波不带私心去保国。中学生的我,最初学唱这“十、九、八、七”的词组时,常忘记“九”之后是什么词组。查阅戏考,这才记牢是“九载遨游”,但又犹疑他是个什么官,能够九年不上班,在祖国大好河山中逛个没完!当然,我知道这不过是个排比句子,无需较真的。经过了这件事,我发觉即使是名剧,其剧本似也值得细看,查看一下人物在唱词之外的思想是否准确。
当然,京剧是经常需要娱乐着去看的。许多戏往往会在没有文字之处赢得掌声。您在戏考中查不出道理何在,但一进剧场就明白了:角儿在那儿卖技巧呢,他用了身段,他弹了胡子(髯口),他做了身段,他打出了性格……您不必太较真,只要大致符合剧情需要,他愿意卖力气就卖好了。甚至,京剧有时能在没有文字之处,也能爆发雷鸣般的掌声。有一次是马连良主演的《甘露寺》,戏演到中间,他进宫面见太后,太后也对新招的姑爷(刘备)很满意。马连良先把太后送下场,然后自己也下场,然而恰在此时,观众又莫名其妙地鼓起掌来!此际马连良也没戏,他下场还需要欢送么?这,究竟是什么缘故?昔日马先生在自己的“马连良剧团”演出《甘露寺》时,演到这里是没有掌声的。后边的二牌旦角扮演孙尚香,一切就绪,她该怎么演还怎么演就是了。然而这天是梅兰芳参加演出,等马连良这场下去,梅兰芳下一场上台,他就要演唱“昔日梁鸿配孟光”了!这戏词虽然属于水词,但它毕竟是梅兰芳唱的呀,观众已早些兴奋起来,给梅先生预先叫声好,也没什么不可以吧?所以,看戏考也需要灵活着看,从没字儿的地方看出道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