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文化中的文学隐喻
按民间文学传说,江苏宝应方圆百里湖西岛一带,本是夏朝酒神杜康的儿子杜塔,奉父命南下传酿酒技艺,曾经留足过的地方。他在过江前将母亲给的酒糟酿了一缸酒,因江上风大,21天后方乘舟由镇江返回。当他到家揭开酒缸盖后,一股香喷喷、酸溜溜、甜滋滋的味道扑面而来,一喝全身上下都通气,神清气爽。杜塔便按当时的夏历计算21天为“酉”,取名“酢”。直到北魏,“醋”才与代表酸味的“酢”混用,表示酸浆。而醋本意在远古表达的是礼仪,《说文·酉部》“醋,客酌主人也”。说的是主人敬酒为献,客敬主人为醋,主人再回敬为酬。这种礼仪场合因主宾的关系亲疏,带给人的心理感应如同醋味发酸,略带刺激性,人食用后产生一种非苦非甜的味觉体验。这种体验与因妒忌而产生的既羡慕又厌恶的心理感受,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因此我们会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见到一些“咬姜呷醋”、“酸甜苦辣”等比喻种种遭遇后的心理感受。还常用“吃醋”、“醋劲儿”等说法,来指代男女之间感情的排他性心理。
“品牌的一半是文化”,悠久的历史激发人们对醋文化的认同感,湖西岛借助醋文化的宣传,拉近了消费者,同时也为弘扬中华醋文化作出了一份贡献。
醋文化中的民间习俗
古人把醋与巫术联系起来,借助葫芦作为盛器,成为一种禳灾仪式中的神器。许多酒坊门前迄今还挂着葫芦,作为醋招牌。祭拜醋神的习俗,也因地域差异。山西奉祭的是“醋姑姑”,镇江醋业信奉的帝予,即传说中杜康的儿子杜塔,故有了“杜康造酒儿造醋”之说。古人还有用醋泼洒热炭的习俗,《东京梦华录》卷五《育子》“就蓐分娩讫,人争送粟米炭醋之类”,人们把炭醋作为赠送初生产妇的礼物,以求平安。
随着醋业的不断发展,醋文化活动在民间越来越丰富。有举办“中国名醋节”,也有沿袭泼水节的模式举行“健康泼醋节”。湖西岛牌手工酿造有机香醋选用自产有机大米、糯米、稻壳为原料,采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固态分层发酵工艺,经过制酒、制醅和淋醋三大过程,四十多道工序,将熟醋放在陶缸内密封后露天存放,达到自然浓缩酯化增香的目的。整个原生态的酿造过程,经社会各地自发组团的摄影爱好者多次前来观光,得以见证。这种以粮食为原料酿造的食醋,含有许多对人体有益的酵素和微量元素,与市场上勾兑醋有本质的区别。勾兑醋几乎没有营养方面的功能,一些不负责任的企业在生产配制醋时,加入的醋精或冰醋酸超过了一定比例,又过量加入其他添加剂,如苯甲酸钠,人体长期食用可增加引发癌症的风险。
因此,湖西岛通过对醋文化的追寻与追溯,让醋不仅成就人们舌尖上的美味享受,更成为人们饮食文化当中五味调和的典范。湖西岛既弘扬了中国悠久的醋文化,又传承保护了传统手工酿造工艺。融合了湖西岛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酝酿出回味绵长、得天独厚的湖西岛手工酿造有机香醋。不仅博得了中华炎黄子孙对自身醋文化的认同感,而且还以其久远的醋文化魅力获得海外赞誉,赢得了中国、日本、欧盟、美国四方有机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