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靠的是百年沉淀,上海近百年的风云变化在于敢于创新,为这座伟大的城市孕育出伟大的文化精髓。美味靠的是精益求精,“顺风”十几年来在上海的艰难历程,为这座伟大的城市奉献出美味的出品。
“土山湾”无疑是中国近代西洋油画、彩色玻璃、珂罗版印刷等新工艺、新技术、新事物的发源地,“顺风”餐饮同样以拿来主义的管理理念,汇聚了法式、德式、日式、越式等中西菜肴的美食精髓于一体。二者虽无行业交叉,但均为拿来主义的范畴,形异而神似。
“土山湾”是中国西洋画的摇篮,“顺风”是上海餐饮文化的象征。“土山湾”造就或影响了徐悲鸿、刘海粟、任伯年等一批批享誉中外的绘画大师,“顺风”十几年来满足了近三分之一上海市民来此品尝。“土山湾”给后人留下了太多太多的精神依托。“顺风”给当代人提供了太多太多的美味出品。
“顺风”出彩的是美食中的技艺,“土山湾”出彩的是制造中的技艺。“土山湾”之名,来自于一个半世纪前的蒲汇塘附近汇聚了肇家浜、法华泾和蒲汇塘三条河所挖掘的淤泥堆泥成山,聚集湾处。“顺风”之名,则来自于该公司吴董事长近三十年历经风雨跨行经营,为图吉利保佑平安,最后终见彩虹而顺风顺水的真实写照。
日前,笔者到徐汇区内环高架外侧的吴中路上,去探访装饰一新的顺风吴中路店时,忽然想起了半年前曾到同样在徐汇区内环高架内侧的吴中路靠近蒲汇塘路上的土山湾博物馆参观。瞬时,眼前交汇出“土山湾”的辉煌历史和“顺风”的辉煌业绩。
虽倏半年,可“土山湾”创世纪的丰碑同样让我联想起顺风餐饮值得骄傲的耀眼之处。笔者把《庄子·应帝王》中的“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改为“南面之‘顺风’为倏,北面之‘土山湾’为忽”也不为过。因为“顺风”在内环高架吴中路外侧旁,与在内环高架吴中路内侧旁的“土山湾”近在咫尺,相比南海北海,在空间距离上更为倏忽(转眼之间的距离)。以“土山湾”为中心的天主教社区波及方圆十几里,而近在咫尺的顺风吴中路店自然也就隶属其中了。
看着“顺风”一年比一年发展壮大,一家比一家装饰出彩,一只比一只出品到位,不禁想起了“土山湾”。
“土山湾”不仅是百年来上海先进工艺和海派文化的渊源之地,对中国近代在印刷、美术、图书馆、博物馆、音乐、摄影、天文、建筑、航空等领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称得上是中国近代文明史上的一座明灯。徐悲鸿曾评价“土山湾”:“中西文化之沟通,该处曾有极其珍贵之贡献,土山湾亦有习画之所,盖中国西洋画之摇篮也。”
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在美国旧金山举办,“土山湾”制作的美轮美奂中国牌楼和近百件精品木雕宝塔作品,代表中国新式职业教育界参展而轰动展馆,并荣获当时中国人在巴拿马世博会上所得最高奖项——头等大奖章。令人欣慰的是,“土山湾”牌楼于上海世博会开幕前夕回归上海,并重归土山湾博物馆,展现于大厅内。
看着“土山湾”印书馆曾经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平台,它的五金工场曾经是中国第一个能修理飞机的车间,不禁想起了“顺风”。
在十几年的经营中,“顺风”摸索出一整套可复制的中式菜肴出品,使得每家连锁店的口感都味味相同,绝不走样。而在引入西式菜肴上,“顺风”同样完全采用拿来主义的经营理念,高薪聘请西式厨师加盟“顺风”而非靠“顺风”原有的厨师外出“偷学”来推出各国新菜。
于是,在“顺风”的菜谱上,有了德式烤蹄、法式蜗牛、日式刺身、越式烤排等等。使得今日之“顺风”已然成为了上海万千家庭品味美食的城市记忆之处,成为亲朋聚餐的“老地方”。
为此,“顺风”荣获了2003年法国蓝带美食会授勋酒店奖、“2008年上海餐饮服务行业企业竞争力50强”、2011年的“企业信用资质等级评定AAA”铭牌及“上海著名餐饮品牌企业”。
窃以为,在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顺风”和“土山湾”有着理念上的相似之处。无论是西画东渐还是西餐中吃,彼此出彩,均靠技艺,且都善于融汇中西,洋为中用。对此,“土山湾”跨越了百余年的历程,“顺风”才刚刚走过了十余年的时光。
本版撰文 顾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