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近千台老旧空调已更新外机支架——看到这条消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更新支架,消除了安全隐患;忧的是,支架更新别“麻痹”了人们,产生可以高枕无忧的错觉。
在我看来,近两个月来轰轰烈烈的空调外机支架“拆弹运动”,实际上是一个错误的推理得出的一个还算正确的结论。“运动”源自一名空调安装工踩在老旧支架上,不幸坠亡。追究事故原因,首先是安装工当时没有系安全带。如果系了,即便支架脆弱如豆腐,也会避免悲剧。然而,之后风起云涌的讨论将老旧支架比拟为“空中炸弹”,似乎事件起因并非工人坠亡,而是空调机坠落砸死了路人。
空调机掉落砸死路人,这是小概率事件,也是这名假想的路人所无法预知和防范的,因此如果要探讨怎样将这个小概率尽量缩小,就需要大范围排除支架隐患;工人坠亡,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办法就是系上安全带。这是可以做到的,只要当事人将安全规程和自身生命真正放在心上的话。
“拆弹”抢得了话语权,当然也不是坏事,但对操作规程、安全须知的提醒和强调,却鲜有人提及。这样的思维模式,在外机支架更新之后,是否还会造成安全隐患?是否会有这样盲目乐观:反正外机支架已经更新了,因此,支架是安全的;而安全带是否要系,又退居其次了。如果是这样,外机支架的更新就不完全是好事了。
采访天宫对接时曾经听航天专家介绍,在对接技术上,一大国完全信赖机器,认为机器不会犯错,因此完全摒弃人工对接的演练;另一大国则只信任人,认为人才是关键因素,因此完全摒弃了自动对接。而中国航天,则结合二者,自动、人工都注重,万一机器有问题,人能接上;万一人出问题,机器也能顶工。
排除支架隐患有相似之处:既要从机器设备上去更新和防范,同时也不能将此作为万无一失的保险,而应当在思想意识和自身行为上也高度重视。这也好比驾驶,车的性能和安全性固然重要,但人在坐上驾驶座时就戴上安全带,这一教练一开始就谆谆告诫的条文,是否真正刻在你心头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