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夕,刘桂兰、褚林年夫妇登记遗体捐献,并退掉了儿女为其置办的墓穴,以了“人生最后奉献”的心愿。
上海1982年率先开展遗体捐献,市民自愿登记捐献遗体并实现捐献者占全国半数以上。捐献者中,有人们熟悉的科学家谢希德、百岁人瑞苏局仙,也有得到家人理解支持的普通百姓。
相比提出申请的人数而言,真正实现捐献遗体的很少。原因既有本人想法到最后的改变,也有家人的反对。刘桂兰、褚林年老人的选择同样很难为儿女所理解。走得如此干净,不给后人留下什么,这样通达的生死观,在现时的中国,仍难为大多数人接受。
不由想起刚刚看到的另一则新闻:江苏大学基建处的退休孤老邵师傅,是个生活简朴的“抠老头”,却以50万元设立爱心助学金、以近60万元存款帮助贫困生上学。去世前邵师傅办理了遗体捐献,3月28日离世时他身上只剩24.1元钱。
网友这样评论:他离开这个世界时比绝大多数人留下都多。
(相关报道见A9版·社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