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大二的周婧是校棒垒球社团的社长,大一刚入校选择课外社团时,因为对棒垒球项目的好奇,原先体育方面并无特长的她,选择了棒垒球这个相对冷僻的运动项目。从一窍不通到代表学校参加市级大学生联赛,周婧和她的同学们自己凑钱备齐装备,请来教练手把手辅导。尽管球队成绩只能算是中流,但她对棒垒球的热爱却与日俱增。在她看来,课余时间与社员们来到球场上训练,不但丰富了生活,更让他们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周婧和她的棒垒球社团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不过,与他们相比,在本市不少高校,棒垒球已经成为校园体育的拳头产品。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棒球成为学生体育必修课,该校棒球队曾获得上海市大学生棒球比赛七连冠,学生军的风采甚至引来美国职业棒球联盟(MLB)的关注。去年,MLB与上外签订协议,在培养人才上达成合作。
在同济大学,板球是校方努力扶持的项目。在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上海板球协会会长陈以一看来,相比足球、篮球等项目,板球被称为“绅士运动”,更讲究团队配合与技战术运用。冯坚老师是将板球引进同济的第一人。2005年冯坚成为中国第一批板球教练中的一员,培训结业后冯坚回到同济,开始向大学生介绍板球运动。一开始,冯坚他们几个人在操场上练习击球的时候,过路人都好奇地问:“这是棒球吗?用的板子怎么不一样呢?”看得多了,学生们渐渐领略了板球的魅力——锻炼协调性,强调团队配合……原先观看的人逐渐加入到了训练队伍。就这样,板球开始在同济校园里流行起来。
女孩王媛是同济大学研究生一年级学生,刚入校她就加入了板球社。进行一段时间培训后,被冯坚招进校队。2009年,她被招进新成立的女子板球国家队,备战广州亚运会。披上国家队战袍,这对于王媛而言,更多了几分特殊意义。
事实上,小众体育项目已日益成为高校学子课外兴趣的首选。在不少高校,冰球、冰壶、地滚球等都有专门的体育社团。从兴趣出发,在高校学子中拓展爱好者人群,高校的扶持让小众体育的发展迎来春天。通过遍地开花的体育社团寻找体育人才,这些项目有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也有了更广大的后备人才库。
从“体教两台戏、各唱各的调”向“同谱一首曲、同唱一台戏”转变。如今,越来越多的沪上高校正通过学校课程设置、社团群体活动,吸引广大师生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养成坚持体锻的习惯,营造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正如上海市体育局局长李毓毅曾说过的,体教结合最重要的不是出多少运动员,而是提高整个学校青少年的体质,让学生做到“有文化,少伤病,多成才”。小众体育在沪上高校的蓬勃发展,恰恰是教育与体育相结合的一种折射。 本报记者 厉苒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