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不断渲染下,在网络情绪肆意弥漫时,在日常生活耳闻目睹中,正值人生最好年华的青年人仿佛成了当下最不快乐的人群。有调查显示,97%的受访者会“叹老”。80后、90后已经进入“衰老期”,总感慨自己“老了”、“落伍了”、“世界属于‘00后’了”。网上,各类“焦虑帖”泛滥成灾,80后、90后为婚姻、育儿和工作彷徨煎熬。平时吃饭聊天时,比互相攀比吹牛更能引发共鸣的是集体吐槽,从老板严苛到婆媳矛盾,从工资赶不上房价攀升到买得起车却抢不着车牌号。青年人,在最该享受工作与生活魅力的年纪,却陷在悲观情绪中苦闷不已、自我厌弃,丢失了锐气,迷失了方向。
探究不快乐的症结所在,原因自然指向现实和社会给予的巨大压力。就业市场竞争激化,薪资待遇止步不前,房价如同坐上火箭,生活成本不断昂头向上……重重压力如泰山压顶,确实让人无法淡定闲适,但真正让人内心躁动不安的,是对幸福与成功追逐不及的失落。
幸福源自内心的满足,本是种无法捉摸、无法量化的状态与感受,但随着现代社会物化的日趋严重,幸福也被标准化,人们默契达成的社会共识成为一把量尺,以各种刻度度量每个人的生活状态。要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最好是公务员;要在适当的年纪及时领证结婚,及时生养孩子,给孩子最好的一切;要有一套房,买上一辆家用车……一切标准之外的选择很难获得社会的认可,在旁人眼里意味着不幸福不成功,若不从众,便有被主流社会排斥在外的孤单悲凉感。
这一同质化的价值观不断被强化,自有其土壤。人们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生活的剧烈变动,以致面对未来时有深深的担忧,而在如何应对未来不确定性、抵抗风险性这一问题上,现今标准化的幸福模式是目力所及的最佳选择。所以爱子心切的父母是标准化幸福的忠实拥趸,子女的些微越线便是不务正业、荒废人生,以致有女儿被母亲逼迫考公务员而跳楼自杀,母亲的拳拳爱心反而酿成人间惨剧。
标准化的幸福会带来些许安全感,却未必能带来真正的幸福感与成就感。因为这种幸福观非常单一狭窄,人生只剩一条坦途可走,只能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直到三十年后可能也不会有任何质的变化。其中的乏味与无奈恐怕才是80后、90后“叹老”情绪的根源所在。
菜有百味,人有百种,相对应的也该是百花齐放的人生,稳定却略有乏味的标准化幸福不可能适合每个人。一旦跳进名为“幸福”的模具,性情被磨平,才华被压制,心有不甘的年轻人自然会在心理上产生反弹,故而焦虑和苦闷情绪弥漫在看似风光却内心苦涩的年轻人群中。
别被标准化“幸福”绑架了人生,每个人自由发展,尽展才情,才是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良性发展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