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经济对话的基本情况可以概括为“三个三”,即:三大主题词、三大议题和三个重要共识。
三大主题词:“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全面互利。”
此次对话是中美新的经济领导班子之间开展的首轮对话,中方由汪洋副总理、商务部长高虎城、财政部长楼继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小强、科技部长万钢牵头,美方由美国商务部长佩妮·普利茨克女士、美国新任贸易代表迈克尔·弗罗曼和财政部长雅各布·卢牵头。
三大议题:扩大贸易和投资合作,促进结构性改革和可持续、平衡发展以及金融市场稳定与改革。
中美双方都强调了落实两国元首在加州会晤达成共识的重要性,表达了对中美经贸关系中重要问题的关注和看法,其中既有长期性的问题如市场经济地位、高新技术出口限制、知识产权保护等,也包括当前的一些热点问题如双边投资协定的谈判、投资的审查,国有企业改革、服务与开放,和农产品贸易创新政策、透明度等等。
三个重要共识:气候合作、能源合作与中美投资协定。
在能源合作方面,中国决定继续投资美国页岩气项目。在气候变化方面,中美达成了五项具体共识,包括减少重型车辆排量、节能环保建筑等方面。在投资领域,最受关注的是中美宣布将就双边投资保护协定(BIT)进行实质性谈判。针对中国关切的美国对中国投资的保护主义和限制性措施,美方承诺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的所有投资审查都仅限于国家安全,而不是经济或其他国家政策。
“准平等”对话
自从2009年7月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以来,中美双方已先后举行了五轮战略与经济对话。
中美经济实力和发展的差距是不争的事实。在实力不对等的情况下,中美之间对话与合作的基础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况且美国一贯的霸权作风,很难在短期内扭转。因此,在经济对话上,目前只能算是一种“准平等”对话。但是,这丝毫不能抹杀中美经济对话的重要意义,对美国而言,中国是其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治理全球经济的重要合作伙伴;对中国而言,对于现有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抱着改革而非革命的态度,与美国合作是必然选项。相互需要,是中美之间开展经济对话的基础,也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基础。
“转型期”特点
本轮对话具有较强的“转型期”特点。根据对话的联合成果清单显示,对于彼此关切的经济问题,中美双方都做出了相应的积极让步,对于不能解决的长期性问题也给予了积极推进的承诺。例如,美国承诺致力于转向以增加投资和提高国民储蓄为特点的中长期增长模式,包括通过减少联邦预算赤字,致力于实现中期财政可持续性。中方则承诺将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市场在信贷配置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中国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继续完善初次分配机制,通过财政及其他政策加快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在应对全球经济治理的新一轮规制建设的问题上,本轮对话中美双方确认了制定一套包括开放、非歧视和透明度等高标准的双边投资协定对双方的重大意义。
“以外促内”意义
根据中美经济对话的成果清单,涉及到中国国内经济改革的承诺以非常醒目的方式罗列出来。其中,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承诺最为引人关注。
本轮对话的成果清单显示,中国承诺将在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剥离社会职能和国有企业退休职工福利管理的基础上,根据收入分配改革要求,继续提高中央国有企业红利上缴比例,增加上缴红利用于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的规模。中国将根据《预算法》和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法规,按年度公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相关信息。承诺继续致力于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中国承诺将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生产要素价格的机制。此外,关于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的表述,也大有“以外促内”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