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字学做人
从书法飘香的家庭走出来的市民书法家王复耕、王东平是兄弟俩。他俩的爷爷是晚清秀才,因此两人很自然地继承了传统书法文化。小时候学书法时,父亲授兄弟俩执笔悬腕之法,要求指实掌虚、肘起腕平,兄弟俩数月后才适应。“学书要先做人。写字要耐得住寂寞,不能浮躁。艺无止境,今后的路更长,更艰难。”兄弟俩在学书过程中,也从父亲那里学会了做人之道。
两人的书法技艺虽出自同门,但却各有千秋。兄长王复耕讲究一个“变”字;弟弟王东平讲究一个“新”字,笔墨开张形成的强大视觉冲击力,是其书法创作的一大亮点,只要把他那些硕长的立轴一悬挂,立即显出“湖光山色”……
舅甥书法家
“关系”有多重
一幅是小楷写成的《西湖梦寻》文,书写者是张波。其点画中锋立骨,侧锋出妍,清健流美。另一幅是以篆书写成的《洒墨凝烟》联,书写者是陆雨葭。其笔锋大小由之,顾盼生姿、灵动活泼。虽是不一样的体裁和字体,但两幅作品的书写者却有着不一样的关系——既是舅甥,又是师徒,更是校友。
张波是嘉定区文化馆书法指导老师,教龄至今已有20余年,弟子众多。其中,陆雨葭是最特殊的一个。张波认为陆雨葭是棵好苗,可雨葭当时才8岁,颇不情愿学书法,常开小差。直到初中时,因为羡慕同桌的一手好字,她才真正喜欢上了书法,人生轨迹也开始向舅舅靠拢。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她选择了上海师范大学的书法专业并如愿以偿,由此,她和张波除了舅甥和师徒关系外,又成了校友。现在,陆雨葭除了在学校学习书法相关理论知识外,还在课余时间担任了书法培训班的教学工作——就像舅舅当年培育自己一样。
“挽联书法家”
最终获成功
一幅小楷《千字文》,势动笔意稳、意到功力深,一般欣赏者也能看出其美之所在。这就是程共飞的作品。
出生于安徽灵璧县农民家庭的程共飞,家境贫寒,19岁就来上海警备区当兵,中学就爱好书法的他在部队有了用武之地,多次参加书法比赛都得了奖。在一次救火行动中,他从二楼摔下,摔伤了一条腿,导致三级伤残。所幸手没事,受伤后的他更执着于书法练习。转业回到安徽的程共飞不甘心于平庸,1991年又一次来到上海。他在南站码头做搬运工,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晒得又黑又瘦。后来还做过电梯安装工,每天汗流浃背。但再苦再累他也不忘写字,休息时,他常常用石头在地上练字。有幸进入民政局“打杂”后,他有了比较宽裕的时间,尽管工作不是很稳定,但是书法的练习却从未间断。民政局上下都知道程共飞的字写得好,遇到悼念活动,就托他代写挽联,写着写着竟然写出了名,许多人都是因为他挽联写得好而知道他的。一路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2007年,他终于如愿以偿,成为华东理工大学老年书法教师。
小小书法家
母亲用糖“哄”
用行草写就的《淳化阁帖》,整幅作品一气呵成,笔迹圆润有致,运用枯笔展现出少见的高超技艺。这幅老成的作品,出自14岁的少年周威。
周威3岁就开始练习书法,一开始总是哭闹。后来妈妈发现他喜欢吃糖,就对他说,“你写一幅大字,就给你一颗糖。”就这样哄他写字。现在已是初中生的周威听到妈妈这样谈起自己以前的事,还显得有点不好意思。但谈起自己的书法,他脸上却露出了满满的自信,每次班级举行活动,都由他来写黑板报,引得同学们“羡慕嫉妒”。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