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牵手”艺术,究竟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正在上海展览中心展出的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给出一个个充满想象力的奇妙答案。本届展览以“融合——十年纷呈”为主题,在回顾国家科技成就的同时,运用最新展示技术向人们呈现了更多科学与艺术融合的当代成果。
自2004年创办以来,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的观众每年以近30%的速度增长,去年已突破6万人次。
摄影、绘画、书法、篆刻……一件件艺术作品创意十足,这些作品并非出自艺术大家之手,而是院士们对美的艺术诠释。他们不但在各自领域的科研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中国传统艺术领域也是得心应手,这充分展现出大师们科研背后那一份对艺术的信仰。“水墨戏剧”展区也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该展区将传统的水墨画、音乐和舞蹈与互动感应、动态投影等科技手段相结合。观众无论是点动手指,还是舞动身体,都能像画笔一样在白色屏幕上“绘”出或浓或淡的水墨画。
展览上,汪耕、许学彦、刘高联等两院院士泼墨挥毫,共同绘就了《科学与艺术的春天》。同时,根据人眼立体视觉成像原理,这一画作又“变身”为裸眼3D作品,成为一幅“活着的中国画”。
2004年,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犹如新生儿呱呱坠地;2006年,科学、艺术大家共绘《科学与艺术的春天》;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体育·美·科技”是当仁不让的主题;2010年,正值上海世博会,展览充分体现科学与艺术让生活更美好……多点触控、无缝拼接的技术,让参观者搭乘上“时光机”在“时间轴”上穿行,多媒体互动的形式展现出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的成长和发展路程。
在展品上,今年展览共计收到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士、荷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0件创意互动作品,创下历史新高。“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希望展览能够提供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创造能力,实现为民众造福的应用成果。”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倡议者之一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在贺信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