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24年,原以为可稳获一笔巨款,却成了黄粱一梦。盛忠奎是丹江口市公安局退休员工,他回忆,1989年9月21日,妻子陈咏梅路过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原名)丹江口市支行迎宾路分理处时,得知有一份定期保值储蓄业务,24年后可获得一笔巨额本息,就花了2000元,分别以自己和儿子的名义办理了两张长期定期保值储蓄业务存单。
记者从盛忠奎出示的一张“长期定期保值储蓄凭证”上看到,这张凭证上写了四个条款:一、此存款二十四年到期,本息11万元;二、存款利率、保值补贴率无论怎样调整,到银行凭此据定额支付;三、此存款可挂失,不能提前支取;四、此存款可继续、可转让。
始终未获通知
今年9月21日,两张存单终于到期了。9月22日,盛忠奎带着存单去银行兑现,不想当年的迎宾路分理处已不见踪影。随后,盛忠奎拿着存单找到建行丹江口市支行,一位魏姓负责人却告诉他,这两张存单早已经失效了。
盛忠奎说,这位魏主任提供了一份1989年9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对保值储蓄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的传真电报,称现行保值储蓄存款只有三、五、八年三种期限,各地没有增加档次或变相增加档次的权利。人行丹江口市支行同年10月7日转发了这个通知。并要求各专业银行、邮电局如有开办“存款一千元,存二十四年后收益额为十一万元”保值储蓄业务的,从文到之日起立即停办,并严格按照三、五、八年三种保值储蓄存款期限档次执行,不得突破。按照通知后的规定,盛忠奎的存款本息只能兑现8400元。
盛忠奎不明白,政策当时就有变化,为什么银行一直没有通知自己?为何国有大银行都这样不讲信誉,有约不履。
希望讨回公道
他说,在与建行交涉过程中,他发现仅丹江口市等着兑现这种高收益存单的就有70余人,大家商量通过司法程序讨一个说法。“我们当年抱着对国有银行的信任办了这项业务,现在等了24年,却等到这么一个结果,我们只能通过法律途径,去要一个公道。”陈咏梅说。 新华社记者 王贤 沈翀(据新华社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