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官员的建议乍听起来有些语出惊人,但也确有数据为其佐证。中科院的研究成果显示,北京冬季霾的形成主要来源是一次污染物,供暖燃煤产生的污染气体。在夏季,北京市烹饪源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比冬季大,城区PM2.5污染源中烹饪源能占到15%-20%左右。即使如此,这位官员的建议还是招来不少网民的调侃:“这是要全民吃凉拌黄瓜来配合吗?”“建议对做饭采取身份证单双号限制”……
政府官员的建议为何会引来调侃?首先,源自官员的身份特殊,其官方背景会让普通市民产生公权力介入私生活的错觉。其次,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讲究“色、香、味”俱全,在此背景下形成的国人烹饪习惯,是涉及十多亿人生活品质的大事,岂是说改就能改的?
其实,这位官员看似突兀的建议,如果放在近期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大气治污措施这一背景下理解,应该可以看出,其建议应该不是针对普通公众“做饭”这一具体的行为。北京市环保局上半年接到群众投诉1万多件,其中餐饮油烟的投诉比例最高,占20.1%。环保部门将加强对餐饮企业和单位食堂的监管,确保油烟净化设施正常使用率不低于95%。北京市的清洁空气行动还提出,大规模取缔露天烧烤,城六区将不再出现烧烤摊。由此我们可以明白,这位官员建议中所谓“配合”的具体所指,应该是餐馆油烟和路边烧烤。
餐饮油烟的成分复杂,在烹调油烟中检测到的成分至少有200多种,其中数十种对人体健康具有危害。油烟排放进入空气后可长时间悬浮,和其他物质很容易反应生成PM2.5。
不管这位官员的本意是否涉及市民个人的烹饪行为,我们都应该注意到这位官员“突兀”建议的背后,其实是一个严肃的课题。煎炒烹炸各种烹饪手段,八大菜系的各个招牌名菜,另外还有那些喷香的肉串……它们各自到底会“贡献”多少油烟,又会导致多少PM2.5?
北京青年报(樊大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