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弄堂生活
上海图书馆馆方请读者不妨翻翻箱底,黑白的、彩色的、解放前的、建国以后的都可以。只要能够捕捉到上海弄堂生活的点滴即可,拍摄水平、拍摄器材都是次要因素。主办方期待,在这座城市工作与生活的人们,用镜头记录上海的城市变迁和生活风貌,共同描绘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和几代人的集体记忆,简而言之,就是通过老照片重现“上海老底子的样子,上海人老底子的弄堂生活”。
稀有的“平凡”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黄显功主任透露,目前上海图书馆已经陆续收到了一些业余摄影者征稿,并启动了整理工作。
若干职业摄影家获悉此项活动后,都在发动摄友提供照片或底片。像《上海画报》老编辑张锡昌先生,一人就整理出1000余张照片,记录了老弄堂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愿意全部捐赠给上海图书馆。这些照片中,有茄山河、乘风凉、刷马桶、大扫除、做游戏等场景,这些以前习以为常的景象,在今天的上海非常稀有了。
重拾民居群落
黄显功说,回眸上海近百年的发展历程,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历史印痕和文化财富,与今日之上海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上海老弄堂是老上海的标志之一,是19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的独具上海特色的民居群落,是中国传统与西方气韵的建筑艺术合璧的产物,也是承载着上海海派市民文化与生活风景的典型场所。在上海的现代化进程中,老弄堂有的渐渐消失,举办这样的回顾展,就是为市民重拾过去的记忆。“我们小时候都有过在弄堂里与伙伴们共同游戏的经历,如滚铁圈、掴刮片、小小班等。寻找昔日的记忆,不仅是怀旧和记录,更是爱我们生活的城市。”
回忆弄堂故事
馆方表示,希望更多普通读者提供出的照片,与自己或父辈的生活息息相关,最好摄影作品是投稿人熟悉的环境,背后能有投稿人熟悉的故事。上图欢迎读者们前来分享有关上海弄堂的各种回忆。同时,上海图书馆还从馆藏文献中,整理出来了民国、抗战等时期的上海弄堂照片,计划在展览中一并展出,以飨读者。
据悉,最终入选的摄影作品还将被上海图书馆永久收藏,并会向捐赠老照片的市民颁发纪念物。
报名细则请参看上海图书馆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