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三线领导机关的提倡下开荒种菜、养猪养鱼,发展农副业生产的热潮在小三线各单位普遍兴起。整个小三线在1972年开垦荒地470余亩,收获蔬菜104万公斤,养猪1130头,养鱼5.4万条,种植各种果树2.3万棵。为了推广上海小三线企业解决职工生活所需的经验,1973年南京军区国防工办还在立新配件厂召开了三省一市小三线工厂发展农副业生产的现场会,推广上海小三线从事农副业生产的经验。从1974年起,大部分小三线企业开始建立五七农场,1975年又建立了整个小三线的基地农场,专门从事农副业生产。这一年小三线共收获各种蔬菜138万斤,养猪1400多头,同时产生了一批如七一、红星、延安、卫星等工厂的蔬菜基本实现自给或半自给的单位。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1978年底,小三线共开垦荒地3000多亩,收获各种蔬菜1733万斤,养猪2万余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副食品供应困难,减轻了安徽地方政府和人民的负担。
“山沟里的文化娱乐”
在小三线的多数职工看来,企业当时的生产任务并不算重,工作之余如何在山区创造出消磨时光的娱乐方式,小三线职工可谓是不遗余力。看露天电影这一在当时农村具有标志性的娱乐方式也在小三线企业异常盛行,后方基地电影放映队每周定期到各工厂轮流放映,在上海一流电影院上映的影片也会在第一时间到达小三线。《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铁道游击队》《追捕》《冷酷的心》和《佐罗》等中外经典影片成为了大家的最爱。本来在食堂放映电影,但根本无法容纳多少人,没办法就在野外拉一块幕布当作露天电影院。职工下班后不是先吃饭,而是背一把竹椅子冲到广场上,把椅子放好再去吃饭,吃好饭以后就坐着等天黑,看电影就像是盛大的节日。夏天看一场电影,浑身被蚊子咬,冬天穿着棉大衣戴着帽子哆哆嗦嗦地坐在那里看,一场电影下来,人都冻僵了却依然乐此不疲。
电影放映在满足企业职工需求的同时也吸引了大批的当地村民。为了看《红楼梦》,露天电影院可谓人山人海,晚上放映,中午已经有村民拿板凳占好了最有利的位置,地面已经没有立足之地的农民,则纷纷站上山头观看。1957年出生的安徽东至县的王金中,现在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还津津有味:“我们小时候想看一场电影,前几天晚上就睡不着觉了啊。”此时的观众早已不分上海人、本地人,更遑论城里人、农村人,共同的精神文化需求暂时替代了文化、生活习惯的地域差异现实。
与看电影相比,上海职工对于海派特色的文艺形式似乎更为情有独钟,评弹、滑稽戏、沪剧等艺术形式都成为小三线职工热切期盼的精神食粮。上海市人民评弹团、上海县沪剧团、徐汇区前卫曲艺团等单位纷纷不定期组织到小三线开展巡回演出,每到一处均盛况空前。1982年4月,65岁高龄的滑稽明星杨华生领衔的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赴地处安徽旌德的上海电子器材三厂为职工演出,消息一出顿时轰动四方。14日晚上,接运剧团的汽车一到,车门前就密密麻麻围满了人。附近的小三线企业听说上海来了剧团,纷纷打电话给器材三厂,希望剧团为他们厂再演一场。4月24日李伦新和萧丁以《把笑声撒向山谷》为题在上海的《解放日报》上报道了这一盛事:“第二天晚上演出,头一天就有人在剧场上放了许多木条、竹条,像上海的老妈妈买小菜用砖头、破篮排队一样,抢好了位置。第二天一早,那些竹条、木头又变成了竹椅和条凳。演员们走到哪里,那里的人就说:‘我们难得看戏,你们一定要多演几个!’这天晚上,一千五六百人,坐的坐,站的站,被独脚戏的表演逗得一个个前俯后仰,笑声盈谷。”这些精彩的演出,对于当时处于文化缺位的小三线职工来说真可谓是雪中送炭。
进入20世纪80年代,现代的娱乐方式开始兴起,其标志性就是电视机开始进入普通寻常百姓家中。对于小三线职工来说,对新兴娱乐方式的追求也同样热切,但由于地处山区,电视接收信号差成为困扰大家的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个老大难,小三线职工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当时黄山顶上设有接收台,于是单位组织几个人,带着手电筒、干电池、9英寸的电视机,下午五六点天还没黑的时候就上山开始找地方接收信号,如此反复的工作往往要经过大半个月的努力,才能找到一个合适点安装差转机,向厂区发送信号才能保证大家能看到清晰的画面。如果碰到差转机受外力影响无法正常工作的话,电视机画面不是模模糊糊,就是出现闪烁不停的“多瑙河之波”,或者干脆来个“看不见的战线”——漆黑一片,常常使得热情的观众为之沮丧。
“因地制宜的业余生活”
小三线的职工在接受上海送来的娱乐方式的同时,发挥个人的兴趣爱好,也成为他们丰富业余文化活动的方式。充分运用山区特有的条件,盆景艺术、摄影、根雕、文学创作等都成为后方职工自发组织的兴趣爱好活动。
在小三线职工看来,盆景、根雕就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各厂都涌现出了一批“艺术家”。鉴于此,小三线还在1983年10月14日至20日举办了首届艺术展览,展出地点就设在上海青年宫。展览包括美术、书法、篆刻、摄影、树根造型、盆景假山、工艺品和集邮等,这是上海后方基地建设十多年以来,首次举办大型艺术展览。展出的作品共计316件,24个种类,其中获奖作品57件。这些在小三线培养起来的兴趣爱好,即使在小三线职工返回上海后依然方兴未艾。1985年12月,在复兴公园举行的青年艺术节上,展出了新光金属厂青年工人制作的一百多件树根造型,是由厂里的十四名青工利用工厂地处皖南山区的优势,在工余假日翻山越岭觅“废品”,把被人丢弃的树根带回来,细心雕琢出一件件优美的工艺品。从1960年代末开始,永红机械厂的“根雕迷”们开始与根雕艺术结缘,因为工厂在安徽九华山山区,业余生活十分枯燥乏味,遇上周日,大伙只能以爬山来打发时光。不知从何时起,有人就对山上各种形态的树根发生了兴趣,后来又成立了根雕艺术研究小组,以至于在从安徽搬迁回沪时,每人都带回了几个木箱的树根做原料,在1989年的文化与旅游艺术展览上,由该厂职工创作的“百折不回”根雕作品标价3000元,成为根雕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