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身教师
彼得·海曼在唐宁街工作了10年。在那里,他曾是首相托尼·布莱尔的首席写手与参谋,2001年至2003年,他担任首相战略通信办公室的负责人。
如今,离开唐宁街已10年,他不希望人们总提起自己这段风光履历,而忽略他现在正在做的事情。
他说:“我希望从最底层重新做起。”退出政界后,他说服了伦敦一所综合中学校长给他一个课堂助理的试用职位,并自学成为历史课教师。5年后,他已经是这所学校的副校长。
2012年,海曼又踏上新征程:开办一所自己的学校。英国政府自2010年施行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即允许并鼓励私人创办半独立的“自主学校”。海曼和两位朋友联手创立的“21学校”是获准于2012年开班招生的第二批55所自主学校之一,将提供幼儿园至高中一贯制教育、学生年龄从4岁至18岁不等。
“我离开政治圈,因为想要更多的东西,想将设想变成现实,想做一些能实实在在感知到变化的事情,”海曼在发表于英国《观察家报》的文章中写道。从政时,他就很关心教育议题。
退出政界后,在公立中学教书的经历让海曼坚信: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决定了一个学校的素质。他也想证明:一个经济落后的地区也有可能提供丰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海曼把办学地点选在伦敦下属纽汉城区的斯特拉特福,纽汉是全英最贫困的城区之一,有着比例庞大的少数族裔居民,一岁以下婴儿比例也最高。
海曼的母亲是一名出身移民家庭的临床心理医生,父亲则是一名图书出版商,所以海曼一直关注移民待遇和教育不平等问题。斯特拉特福是他践行教育理念的理想地点。
他遇到了两个志同道合的人:艾德·菲多和奥利·德博顿,他们都长期服务于教育机构,都有志于用教育缩小贫富差距,并相信英国学校应该摆脱已绵延100多年、陈旧僵化的教学模式,用创新理念培养出“能够应对21世纪挑战”的学生。“21学校”由此得名。
创办顺利
经过1年半的准备,“21学校”于2012年秋匆忙开张。尽管已经申请到政府资助,但一个刚刚成立的新学校,要做的事情千头万绪。
海曼是校长,菲多负责对外交流,德伯顿管课程开发。他们手下没有其他员工,连老师也没招够,没有任何资助者。开学前一天,装修承包商在校舍和操场留下一片狼藉,电话线路没通,消防设施和排水管道没安好,大门口写着校名“21学校”的门牌还没挂上去。新校长海曼不得不屈膝跪地,亲手捡起残留在操场的钉子和烟头等垃圾,好让第二天来上幼儿园的孩子们有个安全的地方玩耍。
没有雄厚的人力财力支持,21学校敢这样开张的“底气”是基于这样一个现实:由于新生人口膨胀,纽汉区急需新增两万个小学学位,这一紧缺现象几年后也将反映到中学阶段。另外在获取政府补助方面,21学校与其他公立学校的待遇是平等的,招生政策也与纽汉所有学校一致,因此当地政府对海曼办学相当支持,批准他将斯特拉特福中心地区一所旧中学加以改造,作为21学校的校址。
为让本地家长们知道21学校的存在,招到足够的生源。海曼决定在正式开学前办个开放日活动,向家长推介学校。没有做广告的经费,海曼只好采取“游击战术”。
在夜幕的掩护下,海曼和菲多手举介绍学校的广告横幅行走于斯特拉特福中心地区,告诉路人有关开放日的消息,两人还偷偷摸摸把横幅挂到火车站和购物中心外面的围挡上。一天半后,海曼接到了纽汉公路管理局的电话。对方告知:“你们的广告横幅已被扣押。只有市长和市议会有权在公路上放广告。下一次再这样,你们会受到起诉,请来取回横幅。”
这一天半的广告效果显著:300人出席了开放日活动。学校指望招满75名7年级(相当于中国的初一)学生和75名幼儿园小班学生,收到的入学申请满足目标绰绰有余。开学当天,海曼欣慰地看着孩子们从学校大门鱼贯而入,他们来自各种族裔背景:孟加拉国、印度、阿尔及利亚、立陶宛、尼日利亚及西欧国家。
进入2013年,仅凭口口相传,学校就轻松收到600份竞争初中部75个学位的入学申请。
教学新颖
开学后,海曼为校领导规定的第一项任务是对每一个学生家访。作为校长和小学部主任,他负责中学生和小学生的家访。
海曼相信,仅凭考试评价学生的机制早已过时。21学校抛弃了“一个老师带30个学生、一天上几节课”的固定教学模式,采取小班教学——每个年级最多75人、一个班不超过25人。21学校融合课堂授课、讨论会、讲座、一对一辅导、自学课时等形式教学,不再划分出那么多单独科目,学生作业常以“项目”为基础。这需要学生组成团队,应用跨学科知识,如历史与数学,或商业与语言。学校还设有教授思辨技巧的课程。
海曼最推崇那种师生围坐在椭圆桌旁“讲故事”的教学方式。他骄傲地记述了学校第一年一次成功实验:以一部讲述脸部畸形的男孩在学校中饱尝歧视的小说《奇迹》为主题,探讨校园暴力问题。老师们商定应用戏剧技巧“幽灵阅读”来上这堂课——一个人先读,下一个人可在任何一个节点接力阅读,不同学科的老师先带头阅读小说的头几章,接着由学生们自主加入,阅读者需要绘声绘色地“表演”出书中人物性格和情节。
学生喜爱
21学校的官方网站写明,这家学校将成为“一个充满愉悦、发现、奇迹与想象力的地方”。同为自主学校创立者,海曼的教学理念和前记者托比·扬有显著差别。扬创立的“西伦敦自主学校”2011年秋开始招生,是英国首批自主学校之一。在那里,教师们一律穿着黑色学位袍,拉丁语被列为必修课。
海曼相信,21学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拥有一整套“工具包”,足以应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这个“工具包”中既有实用的知识,也有自主思考能力和社交技巧。
2001年,出身工党的时任首相布莱尔发表一篇关于改革基础教育体系、鼓励发展不同类型学校的演讲,为现任保守党政府大力推行的自主学校兴办浪潮播下种子,海曼正是那篇演讲的主要撰稿人之一。
不过,今天的海曼强调,他“不是工党发言人”。他为之骄傲的是:21学校首批7年级学生中的一个女孩上完第一年后,一扫开学初的拘谨与寡言,自信十足地向导师展示这一年学习中最大的成就,并像大学生一样参加“答辩”——这是21学校学生的“期末考试”之一,可以是一篇读书笔记,一篇历史小论文,一首原创诗作或一幅自画像。这个女孩说:“在小学时,我觉得自己微不足道,现在我感觉自己无所不能。”
海曼还欣喜地发现:21学校的第一年以一场隆重的戏剧演出和结业典礼结束后,一个男孩坐在校长办公室门外椅子上,迟迟不愿离去。这一年的学校生活让他意犹未尽,他不想回家,等候6个星期后的又一个开学日。 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