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排长队一睹草间弥生的作品时,或许不会想到,这位日本怪婆婆是重度精神病患者;当你惊叹于梵高名作《向日葵》的生命张力时,或许会忘了,这位伟大的艺术家最终自尽于自己喜爱的麦田之中……
智力障碍、自闭症、精神障碍,生活中总有那么些与众不同的人。在80后艺术家苗世明看来,在这个被看作“疯子”“傻子”的群体里,却有着一个个艺术家的灵魂。2010年,他在沪创办公益组织“无障碍艺途(WABC)”,走进社区用画笔和色彩激发脑部残障人士的潜能。3年来,他和志愿者们的足迹遍布上海、北京、成都、杭州、深圳、广州等城市,学员的习作甚至登上了中国顶级时装周秀场。
在上周举行的2013年上海十大青年公益项目颁奖仪式上,“无障碍艺途”以最高分入选。“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天赋赢得尊重。”苗世明如是说。
童年的记忆
5年前,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专业的苗世明并未料到自己会与公益结缘。2009年,他作为策展人,为北京798双年展筹划“人人都是艺术家”项目。起初他想找下岗工人作画,但因种种原因受阻。情急之下,他找来了几位残障人士。经短短一月简单培训,这些脑部残障者展现出了令他惊讶的才华。一名40多岁的男子,在车祸中脑部遭严重撞击智力受损,擅长画各种各样的小人,满满一张纸,表情、动作各不重复。
展览举行后,在北京艺术圈内外引起了轰动,也触及了苗世明的童年记忆。苗世明坦言,自己也曾是个有些内向的小孩,他清晰地记得,自己第一幅画作诞生在幼儿园中班。一次调皮挨批后,他觉得委屈,趁老师不在,拿过一张白纸,画了一棵大树和一群小鸟在周围自由飞翔。他并不确定当时老师是否看懂了他的心情,只记得第二天,老师拿着这幅画建议妈妈可以带他去学画画。
“并不是每个人都擅长言语,有时,非语言形式却能更好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并且,脑部残障人士对艺术的感觉,是后天学也学不来的。”苗世明兴奋地发现,在国外艺术圈,这些关闭了正常沟通渠道的画者,渐渐在一种特殊艺术门类——“原生艺术”Art Brut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有专门的画廊展示他们的作品,有学者对此开展专题研究,这些特殊艺术家完全可以用自己的灵感在社会立足。苗世明忽然觉得,应该将自己手中的画笔,递到他们手中,让更多的奇迹发生。
2010年,在上海市民政局的支持下,“无障碍艺途(WABC)”以NGO组织的形式在上海落地。WABC全称为World of Art Brute Culture,即“原生艺术的世界。”
五彩的眼睛
冬日,午后,无障碍艺途工作室内,23岁的脑瘫男孩小龙正和伙伴们一起挥毫泼墨。他的身旁,一系列原创作品令人忍俊不禁:鹦鹉戴上了圣诞帽,乘风破浪的木船长出了眼睛,两只穿着西服的绅士狗微微欠身问候……前不久,“绅士狗”系列作品被国内一知名服装品牌看中,用在了新一季设计中,登上宁波国际时装周的T台。
3年前的小龙,完全不是这个模样。小龙先天脑瘫,运动能力严重受损,影响了肢体动作和语言表达。小龙爸爸早逝,为了谋生奔波,小龙妈妈也很少有时间和小龙沟通。一个家,两个人,沉默是常见的主题。直到,苗世明带着他的志愿者团队,带着画笔和调色盘来到当时的卢湾阳光之家。
没上几节课,小龙的才华很快就吸引了苗世明的注意。他画不同表情的脸,画功夫熊猫,画宁静的大海……他的画色调温暖,有时还有不少戏谑意味。苗世明发现,沉默木讷的外表下,是一个乐观甚至喜欢搞笑的小龙,而那个才是真实他。下课了,“苗老师”像兄弟一样找他聊天,和他一起去附近的弄堂吃小馄饨。苗世明没想到,小龙对科学、对历史,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苗世明几乎是他的第一个“听众”。小龙笔下的动物,有着人类的喜怒哀乐;小龙的脸上,表情也丰富起来。“以前从来不会想到,他也会为了一个观点,跟我争起来!”小龙妈妈笑言。
“如果我是一个正常的孩子,我是不是也能考大学,读博士?”小龙的话,让苗世明听了很不是滋味,“他们其实很渴望融入正常人的世界。”苗世明说,在艺术的课堂上,志愿者们不仅要给予这些特殊学员技巧上的点拨,更需要帮助他们释放内心。“你觉得什么颜色可以代表你现在的心情?”“怎样的线条可以表达愉快的情绪?”苗世明欣喜地看到——在志愿者们的启发下,变化一点点开始了。
起初,女孩小洁的画作中,每一个人物不是缺胳膊就是少腿,女孩小燕子则在每一个人物的脸上写上一个大大的“恶”,无言地诉她们对外界的恐惧和厌恶。但是,随着在“无障碍艺途”认识的朋友越来越多,小洁开始喜欢画各种各样的大眼睛,色彩明亮缤纷,小燕子敢于画出内心深处的幻想世界,热衷宇宙主题创作,画作中交错复杂的空间结构,精细到极致的线描笔法,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令每一个参观者惊叹。
自闭症男孩小岩起初只愿意拿起画笔随意涂抹色块,志愿者鼓励他坚持自己的风格。几年下来,小岩积累了数百张色块抽象画,每一张都不相同,代表了不同心境,被某男装品牌用在了西装衬里,售价不菲。
最近,苗世明还发现了学员间的秘密——两个智力障碍的学员,酷爱“公主画风”的女生小萍和喜欢卡通的男生小宇以画结缘,悄悄牵手了!“这说明他们开始意识到,他们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苗世明感叹。如今,小萍的画被用在了无障碍艺途的宣传单页上,画面上,一朵三色堇在指尖绽放。(下转A2版) (上接第1版)
心中的梵高
“无障碍艺途”工作室的墙壁上,挂着一行大字,“寻找下一个梵高”。工作室所在的黄浦区公益新天地在上世纪曾是远东最大的保育院所在地,也以爱和温暖,给孩子们带来希望。
如今,苗世明和志愿者团队帮“梵高们”把作品印上手机壳、椅垫、靠枕、卡套等各类衍生品。不仅在淘宝上售卖,参加大大小小的展览,也总能吸引不少关注目光。苗世明期待,用这种方式,帮助残障人士参与公众生活,甚而创造他们的就业可能。令他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个人和企事业单位,或是参与教学,或是为无障碍艺途走进社区牵线,用自己的方式加入志愿行动。
苗世明坦言,从艺术圈踏入公益圈,自己确实忙了很多,要考虑活动设计,要考虑如何可持续运营,紧张的日程让他许久没有拾起画笔。但是,他仍然庆幸自己闯入了公益的世界。“做公益,让我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关注、倾听别人的需求,而不是仅仅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苗世明说。
有时,看着他的学员们无拘无束地释放想象,毫不犹豫地落笔、任线条肆意铺张,苗世明反倒有些羡慕,“正常人反而常常忘记了怎么表达真实的自己。”出乎他的意料,随着“无障碍艺途”名声渐响,也开始有企业找他们来做员工培训,“用艺术释放内心”,是最受欢迎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