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何伟康的笔墨世界,就如同走进春天的园林,千红万紫,赏心悦目。“园里看花,看得眼花。”不妨随我这个导游漫步一回,探幽寻芳。领略一些大千的风光。
书分五辑:《草木文润》、《红色之旅》、《神州揽胜》、《寻觅记忆》、《直抒胸臆》,大都是写景散文。自古以来,散文佳作总是既写景,又写情,情景交融。景是文章的肌肤,情是文章的灵魂,意是文章的骨骼。好像评选世界小姐,既要外在美,又要内在美。历代的传世文章,都是触景生情的。范仲淹《岳阳楼记》的灵魂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牧《阿房宫赋》的点睛之笔是“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秦者秦也。”诸葛亮《后出师表》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了千古名句;周敦颐的《爱莲说》一百来字,“出淤泥而不染”六个字就占尽全篇风光。何伟康的文章也是好在有思想,有感情,有议论,让人受到启迪。《根的情怀》从植物根深才能叶茂,“提醒那些不把人民放在心中的官员”、“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于人民更坚实;没有一种力量,比从群众中汲取更强大。”这正合今年党中央提出的群众路线教育的精神。《老鹰与风凌石》给了我们老鹰长寿的知识。原来它后半辈子的寿命是通过极为痛苦的凤凰涅槃,把爪上的老趾,把旧的羽毛,一个个、一根根拔掉,拔得鲜血淋淋,然后再长出新趾新羽。为了寿命的延长,需要经过这样残酷的更新!老鹰的苦难和风凌石的磨砺启示我们,凡是腐旧的阻碍自己飞翔的东西一定要加以改革,加以剔除。我们当前的加大力度反腐败,不正是老鹰的拔旧剔腐吗!夏日的蝉鸣,是一种悦耳的音乐。何伟康的《听蝉》却能听出“生活的意义不在饮琼浆,喝仙露,而在于歌唱”这种品格高尚的“禅”意。又如第五辑《感悟兵马俑》一文,他看到西安兵马俑博物馆中七千陶俑皆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唯独那尊跪射俑保存得最为完整。一般游人看过,除了啧啧赞叹,再无别的。但何伟康却从跪射俑感悟到人生必须低调。原来俑坑棚顶坍塌时,高大的立俑“首”当其冲,先被压着,而跪射俑因为是低姿态,就受到了荫蔽。于是他说为人低调是一种境界,一种修养,任何人都不要自以为高。
文章要有主心骨,有了骨,就能立起来。可叹如今天下文章滔滔,有几篇是有主心骨的?有些称为主流报纸的大报,很喜欢登整版整版的长篇文章,这些文章也有耐读的,值得保存的,也有不少文章枯燥无味。有些名家,一看署名,使人肃然起敬,一看内容,尽是些我怎样认识他,他怎样认识我,看完三千多字的长文,不知道他要告诉读者什么?你唠唠叨叨了半天,与读者有何干系?我干吗又闻你这种懒婆娘的脚纱?
何伟康文章的另一个特色是善于修辞,读起来如闻梵乐,如听昆腔。他最喜欢用排比句,四六句。这种句式最能加强语言效果,只有具有很高的古典文学修养的人才能写出这种文章。他的文章如丰子恺、程十发的画,如赵朴初、高式熊的字,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误入荷花深处》、《颐园听雨》、《瑰奇三清》、《能不忆西湖》都有很多排比句子。他很喜欢用春夏秋冬排比,“春品苏堤春晓,夏观曲院风荷,秋赏平湖秋月,冬踏断桥残雪,仰望双峰插云,俯首柳浪闻莺,远听南屏晚钟,暮挽雷峰夕照,夜探三潭印月”,这样的排比俯拾皆是。这也是一种传统的写法。《孟姜女》的“十二月里来”,《四季歌》的“春季到来……”就是一月一月、一季一季排比的。
何伟康是土生土长的松江人,是一个最最基层的干部,在乡镇街道工作了近四十年,现在还在松江区永丰街道工作,头上没有光环,名片上没有尊号。可是他的文章好。读那些无病呻吟的名家之作,还不如读何伟康的文章有益有味。九峰三泖之间随便搜出一个草民,便是文采熠熠的雅士,可见松江真是个藏龙卧虎之地。松江为什么能藏着龙、卧着虎?因为它的文脉绵长,文渊深厚,文树繁茂,藏得住龙、隐得住虎呗。(此为何伟康散文集《根的情怀》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