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浙沪一带流行“三脚猫”搿一俗语,一般比喻“对各种技艺略知皮毛个人”,或形容“水平不高”、“粗浅”、“蹩脚”、“技术勿到位”、“半瓶水”,也可比喻“新奇罕见个事物”。
关于“三脚猫”一词个出典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伊最早出自元末明初陶宗仪个《南村辍耕集》,文中讽只有三只脚个猫,却被人当成飞熊。而明人郎瑛辣《七修类稿》记载,有三脚猫一头,极善捕鼠,而走勿成步。“三脚猫”一词成了“做事技艺勿精”个意思了,并一直沿用到今。
不过,“正规”个“考证”则认为“三脚猫”搿一俗语来源于“三脚锚”。相传清代光绪年间,一武林高手常辣上海十六铺江边卖艺,伊十八般兵器无所勿精,最后一招即提举起江边个铁锚当做武器表演。艺人走后,许多人即上前试提铁锚,但均败下阵来。铁锚有三只脚,于是,社会浪便戏称某种技艺懂而勿精个人为“三脚铁锚”,后简称为“三脚锚”。“锚”、“猫”谐音,辰光长了,“三脚锚”居然讹传为“三脚猫”了。
还有一种说法,上海南码头来了一艘走江湖个船,船浪有一位白发老拳师,每日即辣江边空地浪卖武艺。他除了使枪弄棒以外,还有一种绝技,能拿伊船浪个两个铁锚当作兵器,每锚足有五六十斤重量,伊能舞动如飞,当时哄动上海滩,都要去看白发老头个“三脚锚”,白发老翁辣南市停留了年余,便开船他去,而“三脚锚”名词已传遍人口。以后就成了练功夫个专名,某人能够拳术,便说伊“懂得一点三脚锚”。
当今社会,新知识、新技艺层出勿穷,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大家已勿可能啥都精通,也勿可能方方面面都强大。啥个都会一点,但是都勿是非常精通,杂而勿精个“三脚猫”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