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总有尴尬事。一笑了之,谈何容易?此时,或许唯有幽默才能化解窘境,它是一种智慧,是一种正能量的“另类”表达。
转基因现在是一个沸沸扬扬的话题。这令我想起了2007年10月13日,当时本市农业条线组团去德国参加世界食品博览会。15日下午,我们赶到慕尼黑造访当地一家环保组织。会议室狭小局促,没有气派,桌椅简陋比快餐店稍好,场合却是很正规的。负责的那位德国人很胖,但一开始就非常认真,让我们也不由得严肃起来。
代表团照例介绍上海农业的发展情况,并与主人作了交流。那次我是唯一的随行记者,似乎不说不好,我的开场白是:“你们所从事的工作是关乎整个人类的卫生食品和身体健康的伟大事业,我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意。”接下来我提了两个问题:环保组织的经济来源;政府在制订政策时会不会倾听你们的意见?他们一一作答,似乎并没有感觉到经济来源会影响他们工作的价值取向,而且非常自信他们的影响力,尽管他们是民间组织。
临结束前,德国负责人很认真地提了一个问题:你们对转基因食品怎么看待?不料,不是搞专业的我方负责人说:我们这次到欧洲来,就是来向你们学习转基因的技术。这个牛头不对马嘴的回答显然出乎德国人的意料之外,他们一时莫名紧张起来。我方一位农业专家赶紧解释:我们国内只有棉花才搞一点转基因。但是,德国人还不放心,他们紧追不舍地追问:棉花絮是会飘扬的,怎么保证旁边的农作物不受影响?
较真与失误,互相牴牾,会议室里没有声音了。这时,我要求发言,我说:“中国人对于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大致可分三个层次。一是我们的下一代是坚决不让他们吃的;二是像我这样的想多活几年的中年人也是不吃的;三是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如果他要吃那就吃吧,即使有副作用,那时生命的终点站也差不多到了。”很显然,翻译是称职的,只见刚才还非常严谨的德国人,此刻听完翻译之后都禁不住地笑出声来。解围了,德国人终于就此罢休。
当然,在此补充说明一句,我说的话,是调侃,不是对老人的大不敬。现在吃不吃转基因食品,首先应该告诉消费者,就是耄耋老人其实也有知情权选择权。
幽默不是正面抵抗,更不是绝地反击,我认为,有时候它能友善地有限度地传递心声,它是捍卫自己的尊严又不伤及别人的润滑剂。
幽默真的好,有时解嘲又解围。那次,电梯里人很多,我遇见现在当了领导的昔时文友。寒暄之后,我说:什么时候,我们出去聚聚?谁料到,他面露笑容戏说道:好啊!你肯定是带我到中南海去喽!我一愣,旋即回答:你是经常去的,我嘛,也就是带你到郊区的农家乐去玩玩。
最后一句话,我是有底气的。因为,我是跑郊区跑农业条线的记者。虽然跑不出什么成就却跑出了感情,同时也跑出了我为人行文的准则。我国现行农产品有三个标准: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所以,我有时也坦承地告诉别人:“在这个大环境下,我不可能是有机的,也不是绿色的,但一定会做到无公害。”呵呵,符合出厂标准,做到无害有益,这是马年对 “属猴”的我最起码要求,再也不能低于这个标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