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看到一篇文章,是写一位画家的,说走进画家的画室,欣赏悬挂的画作件件精美,赏心悦目,犹如听了“舒曼的小提琴曲”那么优美动人,不禁令我想起舒曼和他的作品。也许作者对伟大的作曲家罗伯特·舒曼不是很熟,听得也不多,故而会对舒曼的小提琴作品情有独钟,信手拈来。不过话又说回来,见仁见智吧。
其实,舒曼所创作的音乐作品是以交响乐和钢琴作品见长,如他的第一至第四交响曲,他的钢琴协奏曲、奏鸣曲、钢琴组曲《蝴蝶》《童年情景》等等,意境隽永空灵、脍炙人口。而小提琴作品绝无仅有,除了3首小提琴奏鸣曲,还有一部《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且都不太著名,较少有人在舞台上演奏。我要谈的正是他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舒曼创作的唯一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也是最后一部作品,创作于1853年,是他精神病发作前几个月写下的。舒曼的妻子钢琴家克拉拉、好友小提琴家约·阿希姆和勃拉姆斯见到后决定不发表这部作品,束之高阁、无人问津,直到1937年才被发现。1939年2月16日方由匈牙利籍女小提琴家、约·阿希姆的外孙女叶莉·德拉伊在伦敦首演,评论家对此褒贬不一。
当时不出版不演奏这部小提琴协奏曲的原因是整个乐曲沉闷冗长、乐句臃肿模糊,某些段落透露出精神病迹象,显得较为混乱不清,以致作品更见壅塞沉浊。如乐曲第一乐章的节奏令人难以捉摸,飘忽不定,显得莽撞而唐突;第二乐章,柔净优美的旋律漾显出深幽的主题动机,这才是舒曼的真正风格和意趣。然则乐曲没有继续延伸和发展,破茧成使人获得耳目一新的感觉变得迟疑重复。听了整个乐曲觉察到舒曼试图把自己幸福的情感、理想的梦境和生命的活力融入、附丽于旋律之中。可是舒曼没有成功,整个乐曲依然很沉重,节奏刻板,一成不变,直至曲终。
已经很清楚了:曾经投河自杀的舒曼其时已经病入膏肓,精神处于极度崩溃状态,且周期性发作。但他还是拼命地狂热地创作,竭力欲摆脱病魔的折磨,他的这部最后的小提琴作品就是在病中写的。日前我听了谢霖的小提琴,多拉蒂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版的这部《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唏嘘未已。在抒情委婉、优美温暖的旋律、节奏和音符里,隐印着这位音乐家的斑斑泪痕、人生况味以及与无情命运抗争的坚毅和最后的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