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请客吃饭,动不动就会说上几道硬菜,过年了,十几道硬菜更是必不可少。什么叫硬菜呢?据说是解馋的、抗饿的、满嘴流油的,我想,起码红烧肉、红烧肘子、四喜丸子等等都属于这个行列。过去吃酒席,有八碟八碗,我在北京农村生活时,老乡叫的“八碟两大大”,都应该算硬菜。大菜也是硬菜,全肉、全鱼、全鸭、全鸡,都是大菜,当然也很“硬”。
其实,硬菜也分时代,因时而异。小的时候在食堂和饭馆,最常见的熘两样、熘肝尖,是那时的硬菜,现在很少见了,虽说有些老北京的小馆子好像还有,但有谁请客,再上这样的硬菜,大概会被人戳脊梁骨的。那时比较上档次的硬菜有宫保鸡丁、鱼香肉丝、麻婆豆腐,如今这是单位食堂的基本菜谱,也是中式快餐的普遍内容,可以算家常便饭了。当时的硬菜,特点就是油大,熘两样、熘肝尖的上面都糊着一层厚油。油大才受宠,因为大家缺油。
从前吃食堂,要吃硬菜必须早去,晚了只剩白菜帮子了,白菜帮子加点醋,就叫醋熘白菜,再晚,就是熬萝卜,但不知为什么,那时的萝卜大多是糠的。吃糠萝卜是我对一个时代的鲜明记忆。凡是吃食堂长大的人都口重,这个习惯一旦养成,想改也难。我无论吃什么,只要盐少了,就觉得没味,所以时至今日,最喜欢吃的还是烧茄子。烧茄子非但味重,色也重,黑乎乎的一片,不过入口却很有滋味。烧茄子这道菜,我一直认为食堂做得最好吃,因为要过油,还要放入浓重的酱油,只有我这个年纪以上的人大概还有如此嗜好。烧茄子,在我的心目中始终是硬菜。不过,如今的烧茄子,再加点青椒就更好。青椒配茄子,色彩多了,味也没那么严重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富足,硬菜的内容也该更新,因为老牌硬菜的吸引力正在下滑。我参加婚礼,过节去串门,传统硬菜大多没人碰,丸子、肘子、整条鱼,怎么端上来又怎么端回去,看着实在可惜,可是每次还是要上全,因为是硬菜,不上就不成席。不然,有宾朋就会埋怨:怎么连硬菜都没几样啊?明明没人碰,却硬要端上来,这就是要面子,面子的结果是浪费。
解馋的、抗饿的、满嘴流油的,这些硬菜再不改变,“三高”就会普及。不缺油还补油,不缺肉还补肉,节日一过,个个肚歪,这些都是硬菜惹的祸。假如今后大家一说硬菜,指的不是大鱼大肉,而是素雅小菜,或者干脆没人说什么硬菜不硬菜,让硬菜的概念消失,那么,不仅浪费的会减少,大吃大喝的会退隐,就连“三高”也将渐行渐远了。